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一)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1、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
(1)操作的定向。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操作的定向映像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操作活动本身的各种信息,涉及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或顺序与操作活动方式;二是有关操作技能学习的各种有关或无关的内外刺激信息,如可被利用的反馈信息、容易引起分心的刺激等。
(2)操作的模仿。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或行为模式。个体将其在操作定向阶段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模仿一方面可以检验已经形成的动作定向映像,使之完善和充实,一方面可以加强个体的动觉感受。此阶段,主体活动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行动方式的速度和品质方面,表现为动作迟缓,动作形成的正确性、稳定性与灵活性都较差;②行动方式的结构方面,表现为动作间不协调,常有顾此失彼的干扰现象,且动作系列的直觉性较差,不善于把各个分解动作联结成整体;③动作的控制方面,动作的执行往往在视觉监督下完成,知觉的广度、精确性和敏锐度及辨别力都较差;④动作的自我感觉方面,常感到紧张,容易产生疲劳。
(3)操作的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组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在此阶段,主体活动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活动方式的速度与品质方面,表现为时快时慢,不稳定,动作的某些环节在衔接上时有停顿现象,且动作较稳定,但稍一变更条件,则难以维持动作的稳定性、精确性;②活动方式的结构方面,动作趋于协调,能有意识地把分解动作联成整体,动作间的相互干扰减少;③操作的控制方面,视觉控制让位于动觉控制,但不稳固,在条件变更的情况下,视觉控制先起作用,自我评价能力增强;④操作的自我感觉方面,紧张感、疲劳感降低,但并没有完全消除。
(4)操作的熟练。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自动化并非无意识,而是指执行过程不需要意识的高度控制,个体可以将注意分配于其他活动。此阶段,学生的行动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行动的速度与品质方面,不仅表现为动作灵敏,而且具有高度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在各种条件下都能顺利地完成;行动的结构方面,动作间的不协调现象与干扰现象消失,能够达到高度协调一致,且动作的连贯性、整体性简易型加强,不再有多余动作;③动作的控制方面,视觉监督作用大为降低,而动觉控制作用增强,且知觉的广度精确性与敏锐性以及辨别力大为提高,学生注意分配的可能性增加;④动作的自我感觉方面,紧张感逐渐消失,疲劳感也相对降低。
(二)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指导与示范
掌握相关知识,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形成正确的动作映像,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
2、练习
(1)学习者遵循练习曲线进行练习(练习曲线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练习成绩逐步提高第二,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即练习到一定阶段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第三,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第四,学生动作技能形成中的个别差异。
(2)在练习时间安排上,力求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相结合。
3、反馈
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练习结果。①结果反馈。②情境反馈。给学习者提供技能使用的具体情境。③分情况反馈。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给学习者提供不同类型的反馈。④内在的动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