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030300 社会学
2022.12.26 15:23

  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30300 社会学(社会学院)

  学制:3 年

  专业介绍:

  上海大学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都市社会管理、民俗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三个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上海市高峰学科,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拥有国际应用系统研究院(IIASA)世界人口组在亚洲区域的研究机构亚洲人口与可持发展研究元中心的总部亚洲人口研究中心,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SSCI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合办)。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规范人口学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省部级以上人才29 人次,专职教师59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高端外专等国家级人才12人次,上海市领军人才等市级人才18人;兼职教师15人,其中院士和青年院士各1人、国家级高端外专2人、上海市级人才计划4人。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6.3%。近五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项目8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上海市级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7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通过学科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理论社会学

  02.应用社会学

  (1) 组织社会学

  (2) 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

  (3) 经济社会学

  (4) 人口社会学

  03.人口学

  (1) 人口与环境

  (2) 人力资本分析和预测

  (3) 国际人口迁移

  (4)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04.人类学

  (1) 经济人类学

  (2) 历史人类学

  (3) 全球化与人类学

  05.民俗学

  (1) 现代民俗学

  06.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

  (1)城市化与社会治理

  (2)都市休闲与消费

  07.社会工作

  (1)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研究

  (2) 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管理

  (3)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4) 临床与医务社会工作

  指导教师:

  李友梅、周雪光、陈志勤(本年度不招生)、肖瑛(本年度不招生)、徐冰(本年度不招生)、刘玉照、张海东、张敦福、陆小聪(本年度不招生)、甄志宏、范明林、杨锃、彭善民、程明明、计迎春、黄晓春、蒋耒文、K C SAMIR KUMAR(本年度不招生)、GUY JONATHAN ABEL、朱宇、张江华、张亦农、贾文娟、严俊、阳方、华红琴、盛智明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22社会学专业基础

  3. 3023社会学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2023年博士招生工作实施“申请-考核制”。为规范社会学院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的相关工作,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出优秀的博士研究生,特制定 2023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考核办法。

  一、 制定原则及其组织管理

  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普通招生考试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在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成立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各项工作。根据学校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下,制定 2023 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考核办法。 院(系)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成立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负责组织成立综合考核小组,对通过材料审核评议的考生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小组可按照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组织,至少由本学科 5 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能力强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

  二、“申请- 考核制”选拔标准:

  1. 品行端正,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2.申请人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包括专业硕士)学位;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 只能取得硕士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的申请人,报名时须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申请人持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申请,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名时须提交认证报告复印件;现役军人申请博士研究生,须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4. 健康状况符合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体检标准。

  三、“申请-考核制”选拔流程:

  1. 接收申请:

  (1)申请人需采取网上申报的形式,具体申报时间和流程遵照上海大学当年的要求(上海大学 2023 年博士研究生报考须知);

  (2)网上报名结束后,申请人需按研究生院要求的截止时间将申请材料寄到要求寄到的地址。

  (3)申请材料提交明细如下:

  身份证复印件;

  通过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综合管理系统打印的《报考登记表》;

  外语成绩证明复印件,面试时携带原件进行确认;

  最高学位、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录取后需补交学历和学位证书,审核通过后方可报到注册。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者,需提交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持国(境)外学位证书者,需提交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硕士课程成绩单的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同学须在面试时携带原件进行确认);

  两位与所申请学科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于教授)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其中一位需是申请人学习研究单位的,或者与申请人有共事经历;

  申请人的学术简历;

  申请人的博士研究计划(包括申请人拟从事研究的主题、该主题在本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意义、申请人对该主题已经进行的研究、申请人拟在攻读博士期间从事的研究,以及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等内容);

  若申请人有已发表或已被接受的论文,提供复印件(已接受但未正式发表的论文须提供接受函复印件)。

  (4)申请者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申请条件,一经发现申请者不符合申请条件,将不予录取,已录取者取消录取资格。相关后果由申请者本人承担。

  2. 资格初审:

  (1)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申请人的资格初审;

  (2)由学院博士研究生教学秘书审核报考者的报名材料第一部分;

  (3)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成立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先由报考导师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采取打分排名,推荐差额复试;再由学院博士研究生材料审核评议小组的老师在导师审核评议的基础上最终审定通过材料初审学生的材料,对考生进行考核打分,在学院官网公示按照报考同一导师的材料审核结果排名确立进入综合考核名单。

  (4)材料审核评议小组由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确定,至少由本学科 5 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能力强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 60%。

  3. 学科复核:

  (1)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成立各学科综合考核专家组,对进入复核阶段的申请者的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等进行全面复核考查。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考查与综合能力面试两个环节,对学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

  (2)以二级学科为单位进行统一的专业基础知识测试。

  专业基础知识测试按照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七大方向进行,由社会学院统一组织命题,统一组织考试。具体时间将在社会学院网站公布。

  专业知识考查包括基础理论和方法、专业理论和方法两部分,由综合考核组成员命题。考试科目分为基础理论和方法 100 分;专业理论和方法 100 分。统一组织阅卷评分。

  (3)以二级学科为单位进行专业综合能力面试

  由综合考核专家组组织专业综合能力面试和外语口语面试。招生专家组由本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人数不少于 5 人,重点考察学生的科研素养、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协作精神和外语口语能力等;具体时间将在社会学院网站公布。

  面试成绩总分 300 分,由各二级学科综合考核专家组组织专业综合能力面试。专家组由本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正高职称的不少于 60%,重点考察学生的科研素养、专业基础、英语水平、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及协作精神等。具体时间将在社会学院网站公布。

  综合能力面试:外语能力 100 分、综合能力 100 分及专业基础 100 分。外语成绩由负责外语面试的教师评审以百分制打分;综合能力成绩由专家组成员以百分制打分后取其平均分;专业基础成绩由报考导师以百分制打分;60 分及格。

  (4)最终录取

  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申请人的考核记录及考核成绩进行审查,审查无误后,按照考核结果按照报考同一导师的成绩排名公示。

  单科成绩低于 60 分的考核不合格、思想政治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同一导师内按照最终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总分相同者按复核环节中笔试的专业基础成绩排序,笔试专业基础成绩相同者按复试环节中专业基础成绩排序,仍然相同者按面试综合成绩排序。培养方式为非定向的学生,人事档案必须按要求及时转入上海大学,否则不予录取;培养方式为定向的学生,需要在面试前出具纸质版的经由所在单位人事处等相关部门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方可给以拟录取。排名名单上报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在上海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公示。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

  邮寄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2号楼131办公室?

  邮编:200444

  联系人:顾艳霞

  联系电话:021-66137113

  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GUY JONATHAN ABEL

  (男),教授,博士(南安普顿大学)。专业:统计学。主要研究领域:人口流动估计方法及应用统计方法预测人口变动。曾任职奥地利科学院维也纳人口研究所和南安普顿大学,现任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教授,并担任国际人口迁移方向负责人。Abel 教授过去几年间专注国际人口迁移研究,与著名学者 Joel Cohen、Andrei Rogers、James Raymer 等合作,提出了用人口出生地数据推算人口迁移状况的方法,成功建构了世界各国 1960-2000 年间双向人口迁移流的数据库,成为国际组织和学术界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变动状况的重要依据,论文在包括 Science、PNAS 等最高学术刊物上发表,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他建构的人口迁移流数据库应用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新的社会经济预测方案-共同社会经济发展路径(SSPS)的人口预测中。

  联系方式:021-66133271(0);E-mail:guy.abel@shu.edu.cn。

  K C SAMIR KUMAR

  (男),教授,博士(荷兰格罗尼根大学)。专业:人口学。主要研究领域:人力资本与发展,人口分析及预测方法,模型开发及应用,人力资本教育及健康构成的分析和预测,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人口学所特聘教授,国家级高端外专。Samir 教授曾任职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 IIASA(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协会),参与并领导了世界人口和人力资源预测项目,并参与多项欧盟和世界银行研究项目。同时曾担任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Samir 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PNAS》,《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Ecology and Society》,《Asian Population Studies》,《Demographic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 Samir 教授有四篇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和 PNAS上,同时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World Population and Human Capital in the 21stCentury》。(2023年不招生)

  联系方式:021-66132089(O);E-mail:kcsamir@gmail.com。

  陈志勤

  (女),副教授,博士(名古屋大学,Ph.D.),东京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民俗文化现代建构、自然资源传统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古村镇文化再生产等。已发表中日英论文、译文 40 多篇,论著三本:《地方社会和民俗文化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年 12 月),《人と水の环境民俗学:江南地域における“水乡民俗”の变容》(一粒书房,2019 年 3 月),《崇禎年間における山陰?会稽の救荒と郷紳の役割》(一粒书房,2019 年 12 月);译著一本:《超越 20 世纪民俗学——对话福田亚细男》(山东画报出版社,2021 年 6 月)(合译,第一译者)。作为共同研究员,参与多项日本文部省以及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神奈川大学、同志社大学等的科研项目,主持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课题“中国江南水乡の环境民俗学的研究——民俗学の社会问题への応用”、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传统自然资源管理的环境民俗学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城镇传统文化创新与上海城乡文化重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公地喜剧’的中国经验研究”。(2023年不招生)

  联系方式:021-66135596(O);E-mail:zhiqinchen@shu.edu.cn。

  程明明

  (女),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医务社会工作、临床社会工作、安宁疗护、社会心理学。上海市浦江人才。主持 3 项国家与省部级以上课题以及近 10 项横向课题。发表SSCI、CSSCI 期刊 10 多篇,出版专著 1 部。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丹佛大学、美国怀俄明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开展研究与访学。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安宁疗护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专委会委员。

  联系方式:Email:chengmmthu@163.com。

  范明林

  (男),香港理工大学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政策评估、非政府组织研究、城市贫困问题等。目前,已出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小组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质性研究方法》、《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证研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研究》等著作,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等杂志上发表有关非政府组织、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学术论文50余篇;曾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多个。现任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理事等社会兼职。

  联系方式:021-66133221, 66133756(Fax);E-mail: fanml8@sina.com。

  华红琴

  (女),副教授,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残障研究、医务社会工作。主持 3 项省部级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以及多项横向课题。出版 3 部专著,在《社会》、《都市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0 多篇。

  联系方式:021-66136352 ;E-mail: chrishua@shu.edu.cn。

  黄晓春

  (男),教授,博士(上海大学)。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组织社会学、城市基层治理。目前的研究项目包括: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中文著作:《当代中国治理转型与社会组织发展》、《技术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一流学术刊物上,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成果奖。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重要研究课题。

  联系方式:021-66136185, E-mail:hxiaochunworkgroup@126.com。

  计迎春

  (女),教授,博士(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系,并在该校的北卡人口中心接受过五年的人口学训练。其后在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和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从事研究、教学工作。目前为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她同时担任国际华人社会学协会理事、上海市老年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性别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和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计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家庭社会学,社会人口学,性别研究和中国现代性研究。计博士先后担任过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和China Review 等国际期刊的客座主编。她在以下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如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ex Roles, Temporalités (法文期刊),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Population Studies,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中国社会科学》、《妇女研究论丛》等等。目前,除了实证研究之外,计博士主要致力于人口学、家庭和性别研究领域的相关本土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一是综合社会性别和发展的理论视角来理解中国乃至东亚社会长期低迷的生育率;二是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复杂的性别动态,特别是性别意识形态的多维度性;三是对当代中国家庭制度变迁进行理论反思和提炼;四是基于中国社会复杂的家庭、性别、人口变迁动态,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理解和反思扎根于中国土壤的中国现代性。计博士希望在对中国式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社会学、人口学和性别研究的维度,以中国视角、概念和理论,理解中国情境,讲述中国故事,和国际学术界进行平等、开放、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联系方式:E-mail:yingchun_ji@163.com。

  贾文娟

  (女),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目前研究领域为中国国有企业劳动体制的变迁、人工智能产业的劳动方式与劳动关系。同时对娱乐化与中国文创产业的劳动状况、医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关系等问题亦有所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社会》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课题。专著《选择性放任:车间政治与国有企业劳动治理逻辑的形成》获得中国社会学会2017年度好书推荐。

  联系方式:E-mail:gm03jwj@126.com

  蒋耒文

  (男),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硕士,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环境学(人口学)博士,德国马普科学院人口所博士后。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亚洲人口研究中心主任、人口研究所所长,美国人口理事会资深研究员和项目顾问。曾先后任北京大学人口学所副教授、美国布朗大学助理教授、美国国际人口行动机构首席人口学家、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以及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学会(IIASA)客座研究员。曾担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及 IPCC 奖励基金项目技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气候变化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现兼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专家委员会委员、纽约市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亚洲人口学会理事等。蒋耒文教授致力于环境变化的社会维度的研究,改进环境和气候变化分析中人口因素的方法论,并将人口学方法和模型工具应用于社会经济、环境及气候变化发展路径的研究。他的研究还主要涉及人口家庭户结构、能源消费模式变动,以及城市化、人口迁移流动的社会生态影响等。在 Science, PNAS, Lancet, Nature 子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70 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2080(O);Email:ljiang@shu.edu.cn。

  李友梅

  (女),教授,博士(法国)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组织社会学理论及其决策分析;发达工业社会变迁中的人类合作机制创新。近十年主持的主要课题有:《当代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研究》(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新时期社会协调机制建设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社会心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上海市哲社系列课题)等。先后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法国政府颁发的“金棕榈教育骑士级勋章”,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现任上海大学教授、《社会》杂志主编、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021- 66133756;E-mail: liyoumei@mail.shu.edu.cn。

  刘玉照

  (男),教授,博士(北京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专业:社会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经济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工业化与乡镇企业发展、基层选举、流动人口和城市新移民、中国企业“走出去”等。先后独立主持“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3 项,其他各类省部级以上课题 10 余项,国际合作课题 3 项,曾长期在济南、保定、苏州、宁波、深圳、卢旺达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工作。独立与合作出版了Sociology of Migration and Post-Western Theory、《乡村工业化中的组织变迁》等专著 8 部,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等期刊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现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联系方式:021-66136375;E-mail: liuyuzhao@shu.edu.cn。

  陆小聪

  (男)教授,博士(日本)。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体育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近年来主要围绕体育场域论、市民团体发展和城市空间的社会型塑等主题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体育实践空间的行动逻辑”、“体育的社会整合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研究课题。近年出版与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有:《现代体育社会学》、《理论诠释:体育与社会》、“体育社会学视域的构筑” (第十一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体育实践空间的社会学研究”、“休闲与生活世界重建”(第九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论体育的仪式意义及其社会认同功能”(2008 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日本东京理科大学访问教授、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学者。(2023年不招生)

  联系方式:021-66133925;E-mail: xclu@shu.edu.cn。

  彭善民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服务管理、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等。近年主持课题:“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组织生态视域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工作协会与社会工作职业化”(教育部人文社科)、“社会工作发展范式的国际比较:从英美范式到欧陆范式”(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十余篇科研成果受《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等转载。

  联系方式:021-66136357;Email:smpeng@163.com。

  盛智明

  (男),副教授,博士(香港科技大学)。2022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022年入选上海市社科新人,2019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社会学、组织社会学、金融社会学。曾在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中国台湾清华大学访学,先后在《社会学研究》、《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公共行政评论》、China Quarterly、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1本,合著1本,译著3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12年、2015年、2018年分别获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2018年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20年获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多篇决策咨询专报获省部级领导批示,被省部级部门采纳。

  联系方式:021-66137078,E-mail:sheng@shu.edu.cn。

  肖瑛

  (男),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理论、历史社会学和文学社会学研究,曾在反身性、风险社会、公共性、个人主义、中国社会变迁等议题上发表一些研究成果,近期学术兴趣聚焦于以家作为方法,基于历史和田野资料以及文学文本,开展中国社会构成和变迁的机制和结构、文明比较、社会理论等方面的研究。独立出版学术著作 2 部,合作出版学术著作 6 部、译著 1 部,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其中《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20多篇次,10 项成果获教育部和上海市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代表作有:《反思与自反:反身性视野下的社会学与风险社会》(商务印书馆 2020 年)、《公共性及其实践:中西古今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 年)、《“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 11 期)、《家国之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家邦关系论述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17 年第 10 期)、《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14 年第 9 期)、《家与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社会学评论》2020 年第 3 期)、《复调社会及其生产——以 Civil Society 的三种汉译法为基础》(《社会学研究》2010 年第 3 期)、《回到“社会的”社会学》(《社会》2006 年第5 期)。(2023年不招生)

  联系方式:E-mail: ying.xiao@shu.edu.cn。

  徐冰

  (男),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诠释学进路的社会理论,文化与历史社会学。著有《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诠释学进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2013),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五辑:文化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研究》、《社会理论学报》(香港理工大学)和《东洋社会思想研究》(韩国)等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美国耶鲁大学文化社会学中心访问学者(2009-2010),至今为该中心附属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比较研究中心和文化社会学中心访问学者(2014-2015)。(2023年不招生)

  联系方式:021-66136370(O); E-mail: xu_bing2014@126.com。

  严俊

  (男),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与学术成果:经济社会学理论与应用研究。重点主题包括跨国企业的文化与社会适应、艺术品定价与艺术家的经济生活、中国动画产业中的工作模式与艺术创作、画廊与艺术家的合约关系、中国民间宗教的市场化过程等。先后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等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 10 余篇,出版法语专著 1 部,另有 6 篇论文收录于相关学术文集在国内外出版。承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 项,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 2 项。现任上海大学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IESM)联合主任。

  联系方式: E-mail: yanjunjack01@hotmail.com。

  阳方

  (女),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学、医务社会工作、健康心理学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出版专著 1 本和 4 个书籍章节,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并参与多项纵向横向课题。

  联系方式:E-mail: ouyangfang2014@163.com。

  杨锃

  (男),教授。神户大学哲学博士(2008),北海道大学访问学者(2013),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福利社会学,研究主题包括残障研究、社区精神康复,社会心理学化与心灵治理等。先后在《社会》《社会学研究》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出版外文专著 1 部(《梅耶的精神卫生运动:教育与习惯养成》),承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等多项,曾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现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残障与康复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理事等。

  联系方式:Email:yangzeng@shu.edu.cn。

  张敦福

  (男),教授,博士(北京大学)。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消费文化、消费社会学、城乡社会变迁。除了消费文化与消费者社会的理论议题外,主要运用质性方法(参与观察、访谈、田野工作等)研究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消费者社会、中国社会的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曾主编“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现代社会学教程》,著《区域发展模式的社会学分析》(列入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理论分析》,译著《自亚当和夏娃以来》、《摩西与一神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未发现的自我》等。多篇论文在《社会学研究》、《社会》、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ustainability,《人口研究》等刊物发表。近期主持完成的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理论研究:以消费为核心的视角”,“数字鸿沟与分享经济的社会治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消费理论及其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研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大都市消费文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以上海为例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公共绿地与可持续城市”,等等。国外访学经历包括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研究员、法国人文之家研究员、曼彻斯特大学可持续消费研究所高级研究学者。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2022.4-)。

  联系方式:021-66134142;E-mail: dunfuzhang@hotmail.com;paulchang@shu.edu.cn

  张海东

  (男),教授,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社会发展与社会质量研究。近年主持的主要课题有:《新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与社会政治态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质量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先后出版著作、译著、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其中若干成果在《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上发表或被全文转载。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新的社会阶层研究中心主任。

  联系方式:021-66133785;E-mail: haidongz@shu.edu.cn。

  张江华

  (男),教授,理学博士(中国科技大学)。专业:人类学。主要研究领域:婚姻与亲属制度,经济人类学,历史人类学,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社会与文化的研究。目前在研的课题有“云贵高地的亲属与经济”,“中国西南族群的生命仪礼与人观”、“明清以来广西土司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等。在《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社会》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联系方式:021-66133221(O);66135202(Fax);E-mail:jhzhang903@shu.edu.cn。

  张亦农

  (男),教授,博士(康奈尔大学)。专业:人类学。主要研究领域:民族宗教多样性,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社会网络,藏族、回族社会和文化。2010 年被授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现任美国维纳格林人类学基金会(The Wenner-Gren Foundation)刊物《Current Anthropology》特约编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刊物《DIVERSITIES》编委,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客座研究员。

  联系方式:021-66135595(O),66135202(fax); E-mail: yz36edu@gmail.com。

  甄志宏

  (男),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经济社会学、人口老龄化。长期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问题和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社区治理及老年人养老需求带来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近年来发表论文 10 余篇,合作出版学术著作 4 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及其他各类项目 10 余项。现任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联系方式:02166138161;E-mail: zhenzhihong@shu.edu.cn。

  周雪光

  (男),教授,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分层。目前的研究项目包括:中国国家治理、中国官僚体制、中国社会中的组织与管理。中文著作:《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组织社会学十讲》;英文著作:《The State and Life Chances in Urban China:Redistribution andStratification,1949-1994》。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等中文刊物和《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行政科学季刊》、《比较政治学研究》、《中国季刊》、《近代中国》等英文刊物上。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特聘教授。

  联系方式:021-66136185;E-mail:xgzhou@stanford.edu。

  朱宇

  (男),教授,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朱宇教授目前为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教授,担任亚洲人口研究中心国内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方向负责人。朱宇教授为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人口地理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世界城市报告》、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和 Asian Population Studies 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人口学刊》等编委。他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资助的国内外一系列科研项目,发表中英文论著逾百篇(部),获教育部、国家卫计委和福建省等各类省部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18 项,2014 年入选福建省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2019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联系方式:E-mail:zhu300@shu.edu.cn; zhuyu61@163.com。


MORE+

    资料下载
    MORE+
    MORE+

    相关阅读 MORE+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末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weisen@xdfzx.com,我们将及时外理

    Copyright © 2011-2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