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130500 设计学
130500 设计学(上海美术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上海大学设计学专业是2011年国家批准的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是上海市最早的设计学博士点。本学位点拥有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骨干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及其学术骨干长期从事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研究,学术力量雄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设计学学位点依托上海大学综合学科优势,以“上海设计”相关问题为学科使命,服务国家和上海经济文化建设的时代需求,传承本土文化、顺应国际化发展,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国现代设计范式和体系。
主要研究方向有:上海设计之文化传承与再生、上海设计之空间营造与重塑、上海设计之数字创新与融合,其中包括设计理论研究、设计实践研究、设计管理研究。本学位点旨在关注当代生活,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宽广理论基础、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独立进行科研和设计的高级人才。
研究方向:
01.上海设计之文化传承与再生
02.上海设计之空间营造与重塑
03.上海设计之数字创新与融合
指导教师:
01.上海设计之文化传承与再生
白明(本年度不招生)、陈光辉、陈青(本年度不招生)、杭间(本年度不招生)、郝大鹏(本年度不招生)、何洁(本年度不招生)、胡明哲(本年度不招生)、金晖、黄克俭(本年度不招生)、潘鲁生(本年度不招生)、WANG SHOU ZHI(本年度不招生)、吴海燕、许平(本年度不招生)、章莉莉、赵健(本年度不招生)、庄小蔚(本年度不招生)
02.上海设计之空间营造与重塑
程雪松、方晓风(本年度不招生)、李永浮、刘森林、田云庆(本年度不招生)、王海松
03.上海设计之数字创新与融合
宋钢(本年度不招生)、汪大伟(本年度不招生)、仲星明(本年度不招生)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或 1002日语
2. 2019设计学专业基础
3. 3020设计学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考核”制,凡符合报考条件的申请人需提交相关材料,学院将对考生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评价,依据综合评价结果确定差额综合考核名单,经综合考核后择优录取。
?
一、申请人申请
1. 申请条件
???申请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详见学校研招网)规定要求,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已经以第一(或导师以外第一)作者公开发表2篇及以上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3)具备一定外语水平(须提供各类官方认可的外语水平证明);
(4)报考前应向报考导师发送相关材料,使报考导师了解考生的各项报考条件;
(5)报考类别一般为非定向,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2. 申请时间
????申请人须于《上海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详见学校研招网)规定时间内,登录“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综合管理系统”,按相关要求完成网上报名手续,完成报名手续后进入“材料提交”环节。
3. 材料提交
????申请人须于《上海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详见学校研招网)规定时间内,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按要求装订,邮寄到指定地点。逾期未收到材料,将视为自动放弃报考资格(网上报名视为无效,不退还报名费)。
申请材料的内容、体例与装订形式,须按照以下要求: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 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 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
②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xwcx/index.jsp),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无本科学历学位的无需提供);
(5)硕士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成绩单或复印件(需加盖成绩管理部门公章);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具体格式可从校研招网上下载,用A4纸打印);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外国语水平证书、成绩单或留学经历证明等,外文证明件需附中文翻译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 5000 字)(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已有科研(或创作)成果复印件。(包括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获得科技奖励以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等;所获得的各类与申请博士有关的获奖证书复印件;参展或获奖作品须附证书复印件和作品照片;个人作品集、出版物或取得具有相应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相关证明)。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规定时间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纸质)。
?
二、材料审查、综合考核、拟录取
(一)材料审查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专业审核小组对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择优确定参加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并通过上海美术学院官网公布,同时通过系统中预留的考生邮箱发送通知书,通知相关申请人参加综合考核。
(二)综合考核与拟录取
????综合考核主要包括对考生外语能力、专业素质与能力、综合素质及培养潜质的考核。
1. 资格审核
????资格审核通过者才可参加综合考核。资格审核包括如下内容:
????应届考生:审查有效居民二代身份证原件、学生证原件(最晚8月底新生报到时能提供学位证书原件,否则取消录取资格)。
????往届考生:审查有效居民二代身份证原件、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在境外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还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书原件)、考生为本校(上海大学)在职人员的须提供学校人事处等部门的同意报考证明、外语水平证书原件。
2. 专业基础考核
????专业基础考核的内容和形式由专业基础考核小组确定。
3. 专业综合考核
????专业综合考核以专业面试的形式进行,考生以PPT形式汇报个人研究基础、研究方向与研究设想,以“研究计划书”内容为主。
4. 综合能力考核
????综合能力考核为考官问答的方式,注重考核考生的基础理论,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等。
5. 外语能力考核
????外语能力考核为考官问答的方式。
6. 综合考核组织方式和计分方式
????专业综合、综合能力、外语能力的考核按照一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组成综合考核小组,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每位考生的综合考核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位考官独立为考生按考核项目打分,所有考官的单项平均分为考生该单项的考核成绩。
????综合考核总成绩满分为500分,其中外语成绩、专业基础成绩、专业综合成绩满分均为100分,综合能力成绩满分为200分。
????综合考核总成绩=外语成绩+专业基础成绩+专业综合成绩+综合能力成绩
????各单项成绩中有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7. 公布结果与拟录取
????各项成绩合格者,根据本年度博士生招生名额指标情况,按综合考核总成绩排序,拟录取结果由学校统一公示。
?
三、培养环节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按照学校和学院相关规定进行培养,参加积分考核、中期考核、论文开题、预答辩等各环节考核。对培养过程各环节考核未达到要求的博士研究生将给予学业警告、延期、分流淘汰或淘汰。
?
四、其他
????有招生条件的导师(见后附导师名单),原则上每人每年招收不超过1名博士研究生;本年度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不接受定向报考。
?
五、信息查询及联系方式
1. 招生信息网址:
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官网:https://yjszs.shu.edu.cn/
上海美术学院官网:https://safa.shu.edu.cn/index.htm
2. 微信公众号:上海大学研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3. 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1-56510906(工作日:8:30~11:00,13:00~16:00)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
报考材料邮寄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长路149号电机楼216室,邮编:200072,联系人:许老师,收件联系电话:021-56510906。收件时间:时间以《上海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详见学校研招网)规定时间为准(以邮戳时间为准,国定假日与双休日除外)。顺丰快递和EMS快递均可(不收到付件)
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WANG SHOU ZHI
WANG SHOU ZHI王受之(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现代设计史专家,从事过多年的工艺美术设计工作,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美国史专业,师从刘绪怡、吴于廑,毕业之后进入广州美术学院,担任工业设计研究室主任,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研究工业设计史的学者。1988-1990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深造,之后受聘于洛杉矶Pasadena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1993年出任全职教授,负责现代设计史教学工作,直到2012年,之后受聘担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2019年开始担任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他的主要著作有《世界现代设计史》国内考研必修)、《世界现代建筑史》、《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联系方式:wang_shouzhi@shanghaitech.ed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白明
白明(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陶瓷艺术系主任、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画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AC会员;《中国陶艺家》杂志主编。是具有国际影响的陶艺家、学者,建立了中国现、当代陶艺的理论基础。
2004年在人民大会堂获“中国现代陶艺推广贡献奖”。《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一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出版《世界现代陶艺概览》、《外国当代陶艺经典》、《世界著名陶艺家工作室》(八卷本)、《另说陶艺》等著作18部。个人作品集20余种。国外重要出版社出版白明作品集9种。并因个人突出贡献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上虞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多次受法国、美国、韩国、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时的重要博物馆、美术馆邀请作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举办个人展览。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礼“红韵——环绕飞扬”的创作者。是中国新陶瓷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杰出代表。
联系方式:baimingart@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陈光辉
陈光辉(男),教授,上海美协材料艺委会委员,美国Alfred大学硕士、当代陶艺家,教授。现任教于上海美术学院。陈光辉把陶瓷作为一种地质和知识考古的方式创作,著作《寻找消逝的材料记忆》基于“文化陶瓷学”这个设想,先后考察了中国陶瓷历史上几个曾经存在过的陶瓷类型,通过对它们几近消逝的思考,来探索中国陶瓷历史中曾经存在过的一些能量痕迹,为今天被简单化的陶瓷历史和概念提供一些多元的语义。并参与由音乐家马友友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策划的“丝绸之路”展,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策划了“游牧的丝绸之路视角”国际陶艺展,2017获中国美协海外研修计划前往摩洛哥考察伊斯兰陶瓷。2018年被世界陶瓷出版评论人学会评为影响今日陶瓷世界50人并入选第60届意大利法恩扎双年展、获2019韩国陶艺双年展提名奖、13届全国美展进京优秀作品展,第三届紫金奖金奖、日本陶与墨之奖金奖(神户市长赏)等。
联系方式: letmesee@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陈青
陈青(女),教授。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公共视觉传达设计,研究重点围绕“中国传统手工技艺都市再生”相关问题。
主要研究成果和实践项目包括:出版了近30部专业教材或著作,曾获得教育部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奖、上海市级精品教材奖等奖励。发表了《城市彩妆》《宗教的救赎和文化的复兴——柳宗悦与张道一民艺思想比较研究》《论传统剪纸技艺的时代再生》等30多篇专业论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主持“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装饰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上海艺术设计展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等多个重要设计实践项目,包括“上海艺术设计展视觉形象系统设计”“ ‘上海设计10×10’展览视觉系统设计”等多件作品入选国家、省市级展览并获奖。参与策划包括“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百年上海设计”等多项国家及地方重大展览与学术活动,创办并主持“上海设计10×10”等多个学术项目。
联系方式:qingchen@shu.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程雪松
程雪松(男),博士,教授,博导,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组召集人,上海大学环境设计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艺术专委会主任,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城镇环境更新设计和艺术建城问题研究。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教材、论文集八部,主持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文教结合、教育部新文科改革等科研、教研课题及相关工程实践多项。作品入选文化旅游部和中国美协多项展览。主持教学成果多次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二等奖(2018、2022),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担任2019米兰三年展中国国家馆上海大学展区执行策展与艺术设计,2022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展策展人,策划发起“摩登田野:新海派乡村美育展”。主讲《商业空间设计》获评上海市重点课程和一流课程。
联系方式:gerard_cheng@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方晓风
方晓风(男),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间、中国传统造园理论与实践。出版专著有:《设计风眼》(著2022)、《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著2018)、《写在前面》(著2014)、《中国园林艺术——历史 技艺 名园赏析》(主编2010)、《建筑风语》(著2007)、《材料悟语——装饰材料应用与研究》(联合主编2007)、《建筑设计数据手册》(主译2007)等。主要策展和获奖:2003年以杭州雷峰塔(新塔)获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一等奖、2004年以杭州雷峰塔(新塔)获建设部部级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2007年《建筑风语》获评“中国最美的书” 、2008年获清华大学2007年度“学术新人奖” 、2008年策划“装饰?中国路——新中国设计文献展” 、2009年策划“艺之维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邀请展”。
联系方式:fangxf@tsinghua.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杭间
杭间(男),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总馆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文物与博物馆研究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等;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工艺与文化研究、设计历史和理论研究。他是中国工艺美学史系统性研究的开创者,9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转向设计历史和理论,通过“设计的善意”提出“设计的民主价值”理论,发起“中国设计史体系的研究与写作”,并通过策划国际国内重要设计展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国本土设计的发展。主要著述有:《设计的善意》《中国工艺美学史》《中国工艺美学史》《手艺的思想》《新具象艺术》《中国传统工艺》《视觉革命——观看的艺术史》《原乡设计》《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与中国》等。曾任《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副校长。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首席专家。
联系方式:com.hang@qq.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郝大鹏
郝大鹏(男),特聘教授,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专业方向设计学。主要研究领域: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的地域特性与本土化语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在研项目:“传统风貌民居—洪崖洞”(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独语南乡”(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川美虎溪校区”(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出版学术专著:《造屋》(著2020)。在研课题:主持科技部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技术集成。招生方向:地域化建筑与景观设计
联系方式:Liushanshan@scfai.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何洁
何洁(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上海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设计分委员会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视觉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手工艺发展研究等,重点围绕现代视觉艺术设计、手工艺创作及设计教育等问题,探究其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价值与意义。
曾获全国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三等奖、科技兴俭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光华腾龙-中国设计贡献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奥运设计特别奖等。主持《中国现代手工艺发展研究》、《民国时期设计实践研究(1912-1949)》、《文化产业背景下手工艺产业转型与发展研究》、《计算机艺术设计课程与教材创新研究》《山东民间吉祥鱼纹样的挖掘、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省部、校级研究课题。出版《广告与视觉传达》、《广告设计》、《图形设计》、《汉字字体设计》等著作、教材,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任:北京奥运会文化活动部形象与景观专家;北京奥运会核心图形与体育图标设计小组设计总监、官方海报修改设计小组组长;第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形象景观专家;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指挥部彩车专家委员会主任等。策划组织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暨大学生视觉艺术设计大展;界尚-全国陶艺作品邀请展暨学术研讨会;现代手工艺学院展;中国国际大学生设计双年展等专业活动。
联系方式:hejie@tsinghua.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胡明哲
胡明哲(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理事。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创建人,首任工作室主任。
主编“岩彩绘画语言研究系列教程”8本一套。《中国岩彩绘画概论》《色面造形—岩彩绘画形式骨架》《龟兹面壁—岩彩绘画语法解析》《迹象表意—岩彩绘画创作案例》《格物致知—岩彩绘画材质觉悟》《似与不似—岩彩绘画写生课程》6本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溯源 重生—岩彩绘画课程轨迹画册”:《平面造形》《色彩配置》《经典摹写》《岩彩质觉》《似与不似》《本土拓展》《平凡物语》《青瓷之青》,已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联系方式:noya212001@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黄克俭
黄克俭(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1981年1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专业、1982年就读于该校计算机科学研究生班、1987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语言学系、POLA研究室实验语音学博士研讨班学习。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计算机的中文字体设计及生产。2004年开始和王敏教授一起在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开始中文文字设计研究,12年来推动了中文字体设计的学科建设并培养了一批该学科的博士研究生。
主要成果和在研项目:自1991年成立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历经25年成功开发出一系列的高精度的中文电脑字库,在国内、外建立了广大的用户群:1996年,华文字库被美国苹果公司选作其字库的专业级字库、2002年成为Mac OS10.2以后的系统字库、2005年华文细黑、华文黑体成为Apple iOS的标配字库,广泛用于iPhone、iPad、iPod;1996年,华文字库成为美国奥多比(Adobe)公司唯一系统中文字库;1998年,华文字库被中国金山软件有限公司选作WPS的高级专业字库;1999年,美国微软公司为其Office2000选配的12套中文字体中有10套是华文字库、20多年来已成为中国办公室电子化的标准字库;2000年,华文字库被美国IBM公司选定为系统字库;2005年,华文字库被国防科技大学选定为其军方麒麟操作系统系统字库;2013年,华文字库被亚马逊公司选为其Kindel阅读器的系统字库;2013年,华文字库被深圳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选定为其Vivo手机系统字库;2012年,与美国Adobe、Google合作,参与思源黑体的研究及标准制定、并完成中文汉字部分制作。
社会职务:中国工业设计学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字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共同主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省、市,自治区馆评审专家;2008年北京奥申委陈述报告多媒体总策划。多次担任国家重大活动的总策划、评审工作。
联系方式:curthuang@sinotype.com.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金晖
金晖(男),教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教育背景:南京师范大学学士、清华大学硕士、上海大学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美术学院传统工艺研究所执行副主任、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副主任。
学术兼职: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工艺美术协会漆艺委员会副主任、亚洲漆艺交流项目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兼职硕导、泰国孔敬大学东盟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长三角职业艺术教育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长三角艺术设计产教联盟副理事长等职。
研究方向:传统工艺与物质文化研究、亚洲漆文化圈研究、当代漆画表现语言研究等。作品多次受邀、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包括2020年“海平线”展、2019年中国漆画西班牙展、2018年中国漆画剑桥大学展、2017亚洲漆艺(蒲甘)交流展、2016年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2013中韩漆画交流展等,作品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并被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重要机构收藏。曾担任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主持和参与策划多项国际性展览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2019亚洲漆艺交流项目(上海)展、2018第五届全国漆画展、2018首届传统工艺研究论坛、2019上海美院手工艺剑桥展、2018上海美院手工艺泰国巡回展等。此外,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项目1项、横向课题多项以及撰写论文数30余篇,其中CSSCI刊物论文11篇。
联系方式:jinhui0909@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李永浮
李永浮(男),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城市理论与城市规划。重点围绕“社会转型与空间重构”、“城市治理与乡村振兴”等主题,包括:中外城市化比较、城市空间分析、土地利用政策仿真、住房保障政策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研究。
科研项目: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1100105)子课题、教育部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245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16YJA8400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6BSH0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20050832)等。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编号2012BAJ22B03)、国家“九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省市地方城乡规划和咨询课题等。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00年)、北京市水利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9年)、第4届国际城市化论坛(IFOU)优秀论文奖(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教学论文奖(2008年) 等。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3部。
联系方式:liyf@shu.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刘森林
刘森林(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设计史。
已经完成的科研与教学课题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华民居——传统住宅建筑分析》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辞海》第六版主要撰稿人,《大辞海》第二版主要撰稿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项目《中华聚落——村落市镇景观艺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第四期)子项目《中华装饰——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世界银行贷款资助项目《公共艺术设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度人文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明清大运河流域人居环境艺术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明清大运河流域人居环境艺术研究》。共出版专著17种,发表论文251篇。
主要获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二等奖,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三等奖,中国第七届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铜奖,中国室内设计成就奖,中国室内设计卓越成就奖(2013),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导师)(上海市教育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2013),中国政府出版奖。
社会职务: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第三、第四、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典家具》编委。教育部一流学科《环境设计》专业上海大学带头人,上海大学《设计学理论》专业带头人。
目前招收博士生方向为:明代江南设计史(欢迎历史学、文博、科学史、美术史、设计史、工艺美术史及设计专业背景的同学报考)
联系方式:Nathaile@vip.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潘鲁生
潘鲁生(男),艺术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担任教育部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
研究方向:设计学工艺美术研究方向,民艺学研究方向。
系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学术专著:《民艺学论纲》、《设计论》、《手艺农村》、《手艺学导论》《美在乡村》、《四时工巧》《设计艺术教育笔谈》、《匠心独运》等学术著作;主编大型艺术图书《中国民间工艺集成》(34卷)《中国民艺馆》(36卷)《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12部)等。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等。
联系方式:art086@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宋钢
宋钢(男),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1986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1982-1986,现中国美术学院),1997年毕业于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1992-1997),艺术学博士。招收设计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网络艺术设计学、网络艺术社会学、实验艺术理论与实践、网络艺术批评学、当代水墨。
学术主张:设计学,以切入网络形态的研究方向,探讨智能场景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艺术学,介入社会现场,探究网络时代数字艺术线上与线下的依承关系。
学术任职:现为意大利罗马艺术大学校長助理,教授。意大利卡坦扎洛国立美术学院院长助理。2017年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学术出版:专箸《网络艺术社会学一现场与在场》(中、英双语,2020),《穿越·回溯一网络、艺术学、批评、双年展的视角》(2018),《艺术一迭网与破网》(2017),《艺术经验》(2009.)。
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前卫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而享有国际声誉。是中国“85思潮”的推动者,在“85思潮”期间,他先后在国内多所高校举办“区分现代艺术思潮与中国现代艺术”的一系列讲座。并于1989年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 1991年参加美国亚太博物馆“我不与塞尚打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 2011年举办由中国美术馆、意大利拉齐奥大区文化艺术体育部、意大利罗马艺术大学主办的《Nuove Avanguardia Cinesi》中意文化年罗马个人作品展,201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14年《水+墨:宋钢作品回顾展1984-2014》上海,2016年“推动力”雕塑代表意大利装置于杭州“G20”峰会。获得“意大利共和国金奖”(1993),“教皇——保罗二世,国际和平奖”(1994)等多项国际奖项。
联系方式:3497513977@qq.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田云庆
田云庆(男),教授,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访问教授。专业:设计学。主要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艺术、公共艺术等。主要成果和在研项目:“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古典园林”,“现代景观与环境设计”、“现代环境雕塑与建筑环境”,“长寿公园文化广场设计”,“ 中航办公大楼室内设计”,“梨缘农家乐室内设计”,“临洮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设计”等项目。编译著《中庭建筑—开发与设计师》、《室外环境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等。现任上海市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景观设计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yqtian79@hotmail.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汪大伟
汪大伟(男),1954年1月生于上海,籍贯安徽歙县。现任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副主席,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数码艺术,公共艺术专家。1978-82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分别于1982年和1989年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院)获学士,硕士学位。1994赴日本大阪艺术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七 、八届理事,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办第七届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会副任委员,上海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第八届主席团 副主席 ,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 创会主席,《公共艺术》创刊主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获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上海市领军人物称号。
从事数码艺术,公共艺术研究。著作“新语言:数码艺术与艺术设计”;教材“设计素描”;远程交互作品“寻桃花源记”参加2002上海双年展;五行——金木水火土”获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创新奖(最高奖);《城市百态》世博想象2007上海美术大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古代美术》(多媒体光盘)获上海市高校教材一等奖;“公共艺术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担任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会博物馆”总体设计,担任“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展陈总体设计;担任上海自然博物馆媒体集成总体设计;担任上海轨道交通1、2、4号线车站公共艺术总体设计,主持的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车站视觉形象设计规范,车站导示设计规范成为上海市轨道交通法规文件。主持了上海轨道交通4、6、7、8、9、13、18号线车站总体以及青岛6号线车站一体化设计,主持的上海地铁南京路下沉广场设计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展设计金奖,地铁8号线车站方案获第十届全国美展设计银奖。
联系方式:daweiba118@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王海松
王海松(男),教授、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创新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建筑学会乡村建设专委会主任、建筑设计专委会副主任、UACF城市文化论坛理事会理事、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在建筑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领域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2019-2020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第四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 (2014艾景奖)年度杰出设计奖、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九届建筑创作奖优秀奖1项、佳作奖2项。主编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上海古建筑》。2006年获上海市优秀文艺人才奖,2007年度获上海大学教学名师奖,2013年获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作为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获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上海海平线公共艺术展(2008年)、上海设计展(2011年、2013年)等,并曾在上海当代艺术馆、M50、罗中立美术馆、武汉美术馆、韩国弘益大学等地展出。
联系方式:3067469113@qq.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吴海燕
吴海燕(女),中国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后导师、纺织服装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会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荣誉委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监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服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理事长等,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等。
研究方向:染织与服装设计,主要集中在“‘传统活化、设计转化、东方范式’路径与方法研究”、“纺织服装设计趋势与体系研究”、“品牌创意与规划、设计与整合、艺术与营商研究”、“东方图案研究与应用设计”等。
从事高等专业教育三十七载,融责任与追求、传承与理想、实践与教育为一体,始终以中国民族精神与文化为教育的根本,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活化当下的科学认知,以独特的视角与判断把传承文化活化当下为教育的核心和理想追求,提出并建立“有序·有形·有型·多维·多元”的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定位链,以“在矛盾中平衡,在平衡中发展”剖析我国的高等设计教育发展;以国际前沿设计趋势为动态研究的依据,首创全方位的家用纺织品等国家级流行趋势研究发布并构建设计趋势的研究发布体系,并运用到专业教学之中;参与政府、行业、产业的战略规划与策划,为影视剧等设计服装及主持数十家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产品设计,并以实践成果和经验反思完善高等设计教育;擅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改革制度完善教育,以艺术创意为核心、以设计先锋为标杆,用望闻问切方法始终在教学前沿,以设计教育、研究与实践多元引领并践行论证,坚持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模式培养设计教育人才高端团队;把多年积淀的设计和教育的实践创新提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东方设计学理论建构”并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首届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唯一金奖,首届、第二届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中国服装设计“金顶奖”,中国家纺杰出贡献奖,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中国设计红星奖特别奖。主持并担任2022年亚运及残亚运颁奖礼服的总设计师、2019年国庆彩车(浙江)的总设计师、2018年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志愿者服装总设计师、上海进博会志愿者服装总设计师、2016年G20峰会志愿者服装总设计师等。
联系方式:6wxc@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许平
许平(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并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民盟北京委员会文化委员会主任、北京设计学会会长等。曾主持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应用研究》(2010-2015)等多项部省级科研项目;长期在中国设计历史及现当代问题、设计管理与设计公共政策、创新教育与社会发展等领域从事研究;出版有《2008——2012中国高等设计教育版图》、〈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2012)、《青山见我》(研究文集,2010)、《造物之门》(研究文集,1998)等研究成果以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获2008年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工作荣誉”奖。
联系方式:x5ping@vip.sina.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章莉莉
章莉莉(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执行主任,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副院长(副校长)挂职,全国非遗名词审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创意手工委员会主任,上海民族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组组长,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非遗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理事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设计艺委会委员,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青年创意人才协会理事,曾为法国巴黎艺术城特邀访问学者、奥地利总理府特邀访问学者。曾从事多年的地铁空间视觉设计实践及研究工作,出版《地铁空间设计》《公共导向设计》等十余本专著及教材。
2015年以来,致力于非遗活态传承与跨界创新设计实践与研究。获2018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8“非遗年度人物”提名、2019中国传统工艺振兴“非遗活力致敬人物”称号、2020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称号等。申报项目获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称号、“上海设计100+”称号等。负责上海大学承办的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负责文旅部非遗司设立的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及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探索出“非遗跨界创新设计”的教学模式,推动非遗手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跨界设计实践,策划及参加五十余次非遗展览。
发表论文《国潮背景下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新时代国潮热视域下的刺绣传统工艺创新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生态建设》等。主持课题有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江南客厅——长三角传统工艺生活美学设计展》、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分类方法研究》、2020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非遗与老字号跨界创新设计——上海特色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专项委托课题《上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和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保护工作评估》等。
联系方式:lili79089@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赵健
赵健(男),二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计划学、设计行为学、设计整合学;历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广东省美协设计委员会主任,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要专业经历:2010 广州亚运会整体视觉形象与景观系统设计专家组组长、2011 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整体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专家组组长、2010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览展示设计顾问;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性设计和科研成果:广东省委会议中心、湖南省委会议中心、毛泽东遗物馆、红线女艺术中心、白天鹅酒店艺术品系统设计等;主要获奖: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国室内装饰20年杰出贡献奖、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特等奖等。
联系方式:kenmian@vip.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仲星明
仲星明(男),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设计学。主要研究领域:艺术教育、数码艺术,艺术设计,影像艺术,文化产业,佛教艺术,公共艺术,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等。
编撰出版了《印刷工艺与装潢设计》、《现代印刷工艺学》、《工艺制作实践》、《美的创造》、《印刷设计》、《佛教艺术》、《苗绣密码——战神的召唤》等学术著作及主编了《二维动画艺术与数码技术》、《网络信息检索与运用》、《数码图形设计》、《数码漫画》、《数码立体造型》、《电脑游戏基础设计》等丛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在有关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数码时代的中国包装设计》、《构筑中国数码艺术基础教育体系》、《计算机美术设计基础及应用》、《‘塔’与‘树’的思考》、《艺术与设计基础》、《易学图形概念研究》、《论莫高窟壁画中的“能量波纹”佛像背光》等专业论文十多篇。先后完成了“中国网络文化研究现状分析”、“普通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研究”等研究课题,主持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数码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目前正在负责省部级课题“数码艺术教育模式探索”。
现任文化部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4)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国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委,《艺术教育》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数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历任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数码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数码艺术教育委员会会长,住建部建筑文化中心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常委及华东区秘书长,《中国设计年鉴》编委,中国数字图形图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学院奖常务理事及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画学会理事,中国玩具协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委,嘉定区人大代表,嘉定区政协委员等职。
主持承办了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数码艺术大展暨专家论坛、全国数码艺术教育成果展及高峰论坛、中国包装联合会第九届华东大奖、中国学院奖数字出版设计论坛、国际数字创意与工业设计大赛暨第七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学院奖第六届影视动漫大赛颁奖典礼暨教育论坛等大型学术活动。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包装设计师,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A级。其中,“兰贵人”、“靓妃”化妆品系列包装设计分别获世界包装组织“世界之星”大奖;“国庆五十周年江苏进京彩车”总体设计获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表彰;“中国第六届艺术节”主要场馆、奖杯及系列礼品设计获组委会表彰;“APEC世纪科技盛会”展示设计等十多件设计作品分别获得“中国之星”金奖、银奖、铜奖及“华东大奖”金奖;主持研制的“智能割草机器人”获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西安大唐芙蓉园总体艺术规划设计及艺术品设计制作”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上海嘉定上大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一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国十佳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奖;主持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政要安全警卫系列徽章设计获得了世博会表彰;还荣获2011年中国学院奖年度人物“数字艺术教育贡献奖”、2012年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中国数字影像年度人物奖”,2018年全国德艺双馨活动“优秀高校艺术教育名师”。
主持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国家文化地理信息库建设重大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村寨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系列项目,其中作品《赛装节》在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数字电影节暨数字艺术博览会中荣获“最佳数码纪录片”奖;担任数码电影《良心作证》、《生死诺言》制片,哈尔滨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幕式《青春·未来》大型文艺演出策划、视频监制;主持了第六届中国戏剧艺术节、亚太经济APEC中国馆、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南京市地铁1号线、南京市中央公园、南京市栖霞山文化旅游景区、栖霞寺三论宗祖庭主题公园、常州市宝林禅寺、扬州市宝应泰山殿、重庆市潼南大佛寺、江阴市军事文化主题公园、上海嘉定老城区改造、上海东方国贸天地城、北京751文化产业园区、南京市紫东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连云港海州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锦屏山风景区等大型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艺术设计。主持组建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上大数码艺术产业基地、常州市动漫产业园实践教育基地、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文化产业委员会企业人才孵化基地、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数字内容产业研发基地、中国玩具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数字艺术研究中心等。目前,仲星明教授正致力于艺术教育、艺术科技、艺术禅和佛教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文化旅游的规划设计。同时致力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大型项目数据库建设、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项目子课题——图形符号标识规范;主持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数码图像研究中心、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中美人类想象力研究数码艺术工作室”及“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中韩VR技术研发与国际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室”等学术科研工作。
联系方式:zhongxm@shu.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庄小蔚
庄小蔚(男),教授、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美术设计学院玻璃艺术系(School of Art, 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硕士,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荣誉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玻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日用玻璃协会理事长特别助理、中国建筑和工业玻璃协会专家、欧美同学会上海文艺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玻璃艺术。作品被英国苏格兰皇家博物馆、爱尔兰国立美术设计学院美术馆等20余家机构收藏。在香港、伦敦、桑德兰、慕尼黑、都柏林、芝加哥和纽约的玻璃艺术展览得到关注和评论,美国《时代周刊》整版报道了相关的艺术成就。2011年被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授予“荣誉教授”称号,这是一所大学授予在学术界做出突出贡献学者的最高称号。学术著作《铸造诗意:玻璃艺术创作方法论研究》。主要展览:2017年《颠覆性:学院玻璃的实验》。2016年《Ahead of the Curve:New China from China》英国布里斯托博物馆。2015年《国际玻璃双年展》澳大利亚阿德雷德。2013年《韩国青州国际手工艺双年展》。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展》国家博物馆。2011年《手工艺的诗歌:来自当代中国庄小蔚的玻璃艺术》爱尔兰国立美术设计学院、《亚洲玻璃艺术文化交流计划》香港理工大学、2010年《当代玻璃艺术的视觉经验与创造力》德国Alexander Tutsek-Stiftung 艺术基金会。2008年《玻璃路径:从Wolverhampton到中国》英国Wolverhampton大学、2006年《SOFA国际雕塑和装饰艺术博览会: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特别展》芝加哥。2000年《Be:英国Wolverhampton大学美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展》。
联系方式:zxwglass@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