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种

“我”不一样!德语中“Ich”和“我”有哪些不同!

2021.07.23 10:22

新东方在线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德语|“我”不一样!德语中“Ich”和“我”有哪些不同!希望对大家的德语学习有所帮助!更多德语相关内容,尽在新东方在线多语网!

德语“Ich”和“我”可不一样!

和德国同学接触的小伙伴,一定会发现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的很多文化差异。比如,德国人更为说话更为直接,上课都不带举手的就大声表达己见,而中国的学生则比较文静,即使知道答案也会顾及别的同学的思考时间而保持沉默。

为什么中国的诗句很少有“我”这个字,而德国的诗句里动辄就是“ich”长“ich”短?为什么在平日生活中,中国人也很少会说我怎样怎样,而德国人则一般开头就是“ich denke” “ich finde”“ich gehe davon aus”?

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中国人很少会说“Ich”开头的句子。我发现自己在家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总是在用第三人称单数代指自己——“妈妈今天晚点回家”,“妈妈爱你们”……虽然他们早就不是小小孩儿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本来就该是这样。如果一个中国人不停地说“我”,那别人就会觉得他很傲慢、太强势、太过自我——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即使是中国皇帝也不说“我”,他们说“朕”,意思是“舟之缝”或者“龟之纹”(引申为征兆)。虽然他们位高权重,但他们就是如此谦虚。

中国的传统诗词也不会有“我”。在诗词最为繁盛的唐宋年间写就的那些绝美诗句中,是找不到“我”的。只有时而醉酒作诗的大诗人李白(公元后701-662年)才不惮于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的句子。这话听来狂妄,但毕竟是天才所写,人们才不会在意。

Das unsichtbare "ich"

隐形的“我”

没有“我”不是说这些诗句就不包含个人情感了,恰恰相反,即使是最美的描写景致的诗句,也是诗人个体心境的反映。可作诗人不会进入前景,中文的语法也不需要主语。

亚洲文化中对个人情感的缄默,在这位德国诗人眼里看来是很陌生的。

那德国的诗歌是什么样?让我们来看看歌德著名的《五月之歌》:“自然多明媚,向我照耀!”“Wie herrlich leuchtet mir die Natur!”第一行里,这位诗人就已经把自己写进去了,哪怕用的是第三格。“啊,姑娘,姑娘,我多爱你!”“O Mädchen, Mädchen, Wie lieb' ich dich! Wie blinkt dein Auge, Wie liebst du mich!”在中国文化里,这等直白可是闻所未闻。

“我想”“Ich denke”,“我觉得”“ich finde”,“我认为”“ich gehe davon aus”——在德国,日常生活中同事、朋友、伴侣的意见往往就是这么直接拍过来的,不拐弯、不抹角。而在中国,话得听言外之意(zwischen den Zeilen hören),得揣摩掂量。人家说“不”,可能意思是“好”;他要是嘟囔了句“好”,那可能只是客套,礼貌的表象后头可能偏偏藏了个“不”。

“我”是躲在“我们”后面的。个人从属于集体。在古代,一个理想的标准中国人,应该是个识礼谦虚的人,处理人际关系时遵从儒家思想,从不大声反对他人,不在人群里过分显摆。与主流格格不入的人只能有三种选择,或者做个隐士,或者做个道士,再或者做个忧郁的诗人。

在如今的中国,人们当然会首先追求个人的财富和幸福,但相比德国,集体依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很多人还是会把重心放在单位上,甚至把公司当成第二个家。对有些人来说,和同事不仅仅是一起工作,甚至是一起生活。下班后和同事一起吃饭或者唱K,在中国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一起旅游也不奇怪。(在德国,让员工加班可是违法的,到点肯定回家~下班后,关系好的德国同事当然也会一起玩儿,但公司组织的团建并不多见。)

每多学一种语言,便是多了解一种文化。能够在两种文化间取长补短,面对不一样的人时有包容的心态,这就是学习外语带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呀!

相关阅读推荐:

德语格林童话阅读:贫穷和谦卑

德国留学:拜罗伊特大学

德语单词汇总

加载更多
课程推荐
加载更多课程>> 进入多语种选课中心

关注新东方在线小语种服务号

免费获取德法西学习必备大礼包

资料下载查看更多>>

相关阅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