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研究生招生再次迎来调整。随着保研比例的逐年上升,保研逐渐演变成学生、导师和学校之间的一场复杂博弈。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考研初试中将自命题科目改为全国统一命题,这一变化可能对数百万考生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自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46年间,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招生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通过记录和呈现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复杂性,我们希望能够启发相关人士更清晰地思考未来的道路,明确前行的方向。
今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自2019年以来,教育部连续五年发布文件,鼓励招生单位选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试卷。到了2024年,这一政策的措辞从“鼓励选用”升级为“优先选用”。
这一变化引起了学生们的高度关注和紧张情绪,“今年会不会被改考?”成为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根据网上的信息,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自命题科目有28874门,涉及879个单位。平均每个单位有33门自命题科目,最多的单位有170门。而目前,包括政治、数学、英语等公共课在内,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共有25门。
从今年教育部的政策变化来看,减少自命题科目数量,更多选用全国统考卷已成为趋势。在这一背景下,考生的报考、复试选拔和调剂工作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相比于名校,双非院校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
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博弈成为招生单位面临的主要压力点。
1、自命题到统考的调整
我利用一下午,收集了31所响应教育部做出调整的招生单位(当然,这不是今年所有做调整的),而主要调整的专业方向多集中在计算机、医学、教育、外语这四类。
尽管教育部并未强制推行全国统一命题,但政策的导向性非常明确,那么高校是否会积极朝这一方向努力呢?这种自命题改统考的情况,会不会在明年迎来大迈进呢?
我在南方网的文章看到一个例子,如下:
教育部在推动政策的同时,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而高校的研究生院也需要尊重各院系的自主决策权,这个过程注定会成为一个有序的调整。
2、考研初试自命题改为统考试题,对于考生的影响
首先,公平性确实提高了。全国统一命题可以确保所有考生在同一标准下进行考试,评分标准也更加透明。
其次,备考压力的变化。由于全国统一命题,市场上会有更多的备考资料和辅导课程,考生可以更容易找到相关的复习资源。考生可以根据统一的考试大纲进行复习,复习内容更加明确,有助于制定系统的复习计划。
同时,竞争也会加剧。统一命题意味着所有考生面对同样的试卷,竞争更加激烈。
在考生择校策略上也会有微妙变化。由于考试内容统一,考生在选择报考学校时可以更多地考虑学校的综合实力和专业优势,而不是担心不同学校的自命题难度差异。
调剂机会的增多。自命题最大的障碍是高校之间“分数不互认”,考生“高分落榜”的情况时常发生。这一限制条件来自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新规:考生调剂基本条件由先前的“统考科目原则上应当相同”更改为“初试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全国统一命题科目相同”的硬性要求。这意味着,初试专业课为学校自主命题的考生,无法申请调剂到初试专业课为统考科目的学校。
然而,变与不变都附带着对考生心理的影响,如今年9月,一批招生单位才公布调整,相比浙大1月份就公布,给足考生准备的时间,是招生单位对考生的最大尊重吧。
最后,无论是自命题还是统考,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当前,我国高校在自主命题和统考之间存在较大的选择空间,但普遍遵循这样一种共识——为国家和社会选拔优秀人才,让每一位考生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才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