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复习备考过程中,具体的备考指导,对于大家的备考来说有更好地指导意义。具体的考研心理学部分如何备考?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为了让参加考研心理学考试的同学,更高效的复习备考。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研心理学考点背诵:亲密关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考研心理学考点背诵:亲密关系
造就友谊和吸引的因素
1、接近性 接近性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尽管接近也可能诱发敌意,但接近性更容易产生喜欢。 (1)相互交往 事实上,地理距离并不是关键,功能性距离——人们的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才是关键。我们常常与那些共享居住区的入口、停车场和娱乐场所的人成为朋友。 (2)对相互交往的预期 如果预先就期望某人是令人喜爱的和容易相处的,这种预期的喜欢可以增加与之建立互惠关系的机会。 (3)住在隔壁的人:时空接近效应 费斯廷格、沙赫特和库尔特.拜克(1950)调查了不同宿舍夫妇间的友谊形成情况。结果如同接近性所预测的那样,65%的朋友是住在同一栋建筑里,尽管其他的建筑也并不是很远。41%的人和隔壁邻居成为了亲密朋友,22%的人和隔壁两三家的人成为朋友,而只有10%的人是和宿舍另一端的住户成为好朋友。更令人惊讶的是同一栋建筑中的友谊。每栋西门西宿舍的设计如下图所示,大多数的房门的距离只有5.8米,而距离最远的门之间也不过27米。 (4)曝光效应 熟悉往往能诱发喜欢,因此曝光率高的人往往容易被我们喜欢(见下图);当人们无意识地接受刺激时,曝光效应往往会更强烈。 (5)计算机:长距离的时空接近效应 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沟通方式给时空接近效应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挑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时空接近性和功能距离是由你计算机的屏幕所定义。 2、外表吸引力 (1)情人眼里出西施or共同的审美标准 多位研究者的跨文化研究发现:观察者认为一些面孔就是比另外一些漂亮。 关于“合成面孔”与“高吸引力面孔”的研究结果——“平均脸”效应。真正的吸引力其实就是完美的平均。德克萨斯大学的朗格卢瓦等人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佩雷特合作,对大量的面孔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用计算机对它们进行了平均。结果毋庸置疑,与几乎所有的真实面孔相比较,人们认为合成的面孔更具有吸引力。哈伯斯塔特认为,对于人类和动物来说,平均的面孔最能体现原型(也就是典型的男人、女人、狗或者任何生物),因此大脑更易于处理和分类这种面孔。也就是说,完美的平均对于眼睛(和大脑)来说都是容易识别的。 (2)小结 第一,外表吸引力可以中度预测一个人的约会次数,因为美貌能使人愉悦。第二,选择伴侣时存在着匹配现象——人们一般跟自己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人结成伴侣,外表上的匹配将有利于良好关系的发展和维持。第三,总是存在外表吸引力刻板印象——即认为美的就是好的。第四,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吸引力重要的前提是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才适用。第五,外表吸引力的有无很有可能来源于自我实现预言——即影响你社交技能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看起来怎样,而在于别人怎样看待你,以及你对自己的感觉怎么样。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拥有更好的外表吸引力。第六,真正的吸引力其实就是完美的平均,更有吸引力的人却是对有吸引力的特征进行适度夸大的面孔。 3、相似性和互补性 (1) 相似引发吸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当某人的态度与自己的越相似时,我们就越喜欢他;如果某人和我们持不同的态度,那么我们对他的喜欢程度要低于对他不喜欢的程度。研究表明:是相似性而非互补性把人们结合到一起。 (2)对立也引发吸引? 社会学家罗伯特•温奇解释说,一个外向的、具有支配性的人的需要,正好和腼腆的且喜欢服从的人是天作之合。可以说,某些方面的互补性的确可以促进关系的改进,然而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喜欢并和那些在需求和人格上相似的人结为夫妻。 (3)相似性在人际吸引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一,我们趋向于认为,那些和我们相类似的人将会喜欢我们,所以我们有可能会主动建立人际关系。 第二,那些相似的人们确证着我们的特点和信念,即他们带给我们一种我们是正确的感觉。 第三,对于在重要问题上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我们会作出一些负性的推论。即在重要态度上的分歧导致关系的破裂。 (4)小结 接近性和吸引力影响我们最初为谁所吸引,而相似性会影响长期的吸引。 4、喜欢我们:互惠式好感 一个人喜欢他人的程度可以反过来预测对方喜欢他的程度;我们喜欢那些我们认为喜欢我们的人。 影响因素:(1)归因。如果我们将别人的赞美归因为真诚的欣赏而不是讨好,那么我更容易喜欢对方。另外,我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也很重要。(2)自尊和吸引。高或中等自尊水平的人往往对他人的好感报以同样的态度;自尊心刚刚收到了暂时打击并极为渴望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更容易觉得别人有吸引力;低自尊水平的个体,他们更愿意与那些先前批评过自己的人见面和交谈,他们常常认为他人的友好行为是靠不住的,因此不能对此作出良性的反应,这样便促成了自我预言的实现。(3)获得他人的尊重。当个体获得了目标人物的尊重,尤其当这种尊重的获得是逐渐发生的,并且还推翻了目标人物先前的批评之词,个体就会更加喜欢这个目标人物。同时,研究者认为频繁的赞扬可能会失去价值。与压抑不快情绪和戴尔•卡内基所说的“过度赞扬”相比,保持坦率和真诚的关系——互相尊重、彼此接纳、保持忠诚——更可以持续地让对方感到满意。 5、关系中的回报 (1)吸引的回报理论: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如果跟某人交往所得到的回报大于付出的成本,那我们就喜欢并愿意继续维持这种关系。尤其当我们在这种关系中的收益大于其他可能的关系时更是如此。 (2)接近性能够带来报偿:从与邻近的同事的关系中获得友谊的好处,所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少。 (3)我们喜欢有吸引力的人:因为我们觉得他们会具备其他一些我们所期望的品质,与他们结交能使我们获益。 (4)如果他人的观点与我们的相似,我们会觉得得到了回报,因为我们假定他们也喜欢我们。而且,与我们持有共同观点,会使得我们更加确信这些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尤其喜欢那些被我们成功说服,从而开始认同我们观点的人。 (5)我们喜欢被人喜欢和被人所爱。因此,喜欢常常都是相互的。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人际吸引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 1、从常识出发,某个人能提供给我们的社会收益越高(我们所花费的成本越低),我们喜欢这个人的程度也会越高。反之,如果一段关系的成本远远超过了它所能给予的,很可能它就不会长久。 霍曼斯(1961)、布劳(1964)、蒂博特和凯利(1978)等人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他们认为人们所知觉到的一段关系的正性或负性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第一,自己在关系中所得到的收益;第二,自己在关系中所花费的成本;第三,比较水平:人们对于他们在特定关系中可能的收益和成本的水平的预期。对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关系和能够与他人建立一个更好的关系的可能程度。 2、作为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流派之一,“社会交换理论”意指关于社会交换的单一理论,但实际上对社会交换的研究主要存在着五种代表性的观点:霍曼斯的操作心理学观点、布劳的经济学观点、蒂博特和凯利的相互依赖说、E•福阿和 U•福阿的资源说以及E•沃尔斯特等人的公平说。这五种观点尽管形式各异,但都提到三个方面。第一,它们都说明了各自的基本假想或出发点。有的把心理学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如:霍曼斯,1961年、1974年;蒂博特和凯利,1959 年;E•福阿和U•福阿,1974年),也有的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布劳,1964年)或其他社会交换观点(沃尔斯特等,1976年)。第二,它们都描述了社会交换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大致来说,各种观点都描述了导致人类行为的决策过程。第三,它们都对人际关系中的交换模式提出了各自的解释,这些模式体现了关系双方对自我利益的调节。 3、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的六个命题。第一,成功命题指出:就人们的所有行动而言,某人的某一行动越是经常得到回报,此人越是可能采取该行动。第二,刺激命题指出:如果过去某一刺激、或一系列刺激发生时,某人的某一行动得到了回报,那么目前的刺激和过去的刺激越是相似,此人目前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或相似的行动。第三,价值命题指出:若某一行动的后果对某人越具价值,他越有可能采取这一行动。第四,贬值-饱和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地接受了某一回报,该回报在未来对他的价值就越小。第五,寻衅/赞同命题:当某人的行动未能获得预期的回报,或者招致始料未及的惩罚,他更可能采取寻衅行为,而这类行为的后果对他来说更有价值;而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预期的回报,尤其是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回报,或者未招致预期的惩罚,他更可能采取受赞同的行为,而这类行动的后果对他来说也更有价值。第六,合理命题:人们面临行动抉择时,总是选择后果价值(V)乘以获取该后果的概率(P)所得收益较大的行动,即人类选择不同行为时,最可能采用在类似情况下一贯产生最大价值资源的行为。 (二)公平理论 1、公平理论批评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关系中的公正或公平这一要素,它强调人们并非简单地最小代价换最大利益。人们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与人际关系中的同伴相比,两者贡献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是相同的。研究者把一段公平的关系描绘为最快乐和最稳定的关系。而不公平的关系导致一方感到过度受益,或者过度受损。 2、不公平关系的后果:根据公平理论,过度受益和过度受损的关系双方对这种状态都应该感到不安,而且双方都会有在关系中重建公平的动机。相对于过度受益的一方来说,对于过度受损的个体而言,不公正被知觉为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什么是爱情
爱情三成分理论: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爱情由三种基本成分构成:A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和期待)、B激情(魅力与性吸引)和C承诺(决策、承诺)。 组合出7种爱情模式:A=喜爱,B=迷恋,C=空爱,A+B=浪漫之爱,B+C=愚昧之爱,A+C=伴侣之爱,A+B+C=完美之爱(这是最理想的爱情模式,结合了激情、亲密和承诺三种因素)。
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
(一)依恋 1、婴儿期对成人的依赖增强了人类之间的联系; 2、社会依恋作为一个强大的生存推动力,使人们获得力量和享受生活; 3、共同元素有:双方的理解、提供和接受支持、重视并享受和相爱的人在一起。 (二)依恋类型 早期的依恋经验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式,为后来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安全型依恋:这种类型的人容易和别人接近,并且不会由于对别人太过依赖或被抛弃而感到苦恼。占七成的婴儿当母亲在场时会舒适的玩耍,当母亲离开时会感到紧张,当母亲重新回来时,会抱一下母亲,然后继续舒适的玩耍。而具有这种依恋风格的成人,容易与人接近,而且不会对别人太过依赖或被抛弃而感到苦恼。 (2)回避型依恋:这种类型的人往往会回避亲密的关系,他们对这种关系表现出较少的兴趣,更倾向于摆脱这种关系。两成的婴儿与母亲分离或重逢时,极少表现出悲伤;成人则回避亲密关系,更倾向于摆脱这种关系,多发生一夜情,他们既害怕他人,又排斥他人。 (3)不安全型依恋:这种类型的人对他人不够信任,因此会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和嫉妒心。一成的婴儿在陌生环境时,会充满焦虑而粘住母亲,母亲离开会哭泣,回来时对母亲表现冷漠或敌意。 (三)公平 1、长期的公平。处于公平的长期关系中的人并不在乎短期的公正;真正的友谊就是人们在几乎不可能得到回报的时候也会去帮助朋友;但是总体上他们之间的资源是平衡的。 2、对公平的知觉和满意度。处于公平关系中的人们往往满意度更高。 (四)自我表露 1、通过自我表露,在身后的伴侣关系中,人们可以真实地展现自己,并且可以从中知道自己是被人接受的。 2、何时会有更多的自我表露。当我们在沮丧的时候会更多地自我表露,对于那些我们期望与之有更多交往的人,我们会更多地自我表露。 3、表露互惠效应:一个人的自我表露会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合适的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就像跳舞一样:我表露一点,你表露一点——但不是太多,然后你再表露一些,而我也会做出进一步的回应。 4、自我表露的作用。对他人敞开自我,同时将他人的自我表露当作是对自己的信任,可以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愉快。自我表露可以轻易地帮助个体建立对他人的亲密感。 (五)拉斯伯特的投资模型
以上就是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研心理学考点背诵:亲密关系”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考研心理学复习指导内容尽在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