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大概自我介绍一下,我本科就读于广东某双非经济类专业,现在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录取,初试成绩中偏上,复试完总成绩排名还上升了6、7位。二战,本科期间修了历史学双学位,因而算半跨考生,复试也围绕这一特殊角色进行准备。
初试专业课:本人第一年专业课180+,第二年提升了大概50分。
书籍:11本+长孙博名词解释、论述
我一直在用长孙博名词解释和论述,我认为觉得长孙博老师的书很不错,不仅对我准备考研专业课有帮助,而且是我历史学双学位课程期末复习的好帮手。
我第一年失败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没有回归课本。因为313考得很细,还会出一些比较偏的题,像今年的“三线建设”以及一道西方史学史的题,所以回归到课本,才能接触到更多较为偏的考点。我从3月份写完两篇毕业论文后,便开始看11本,先后大概阅读了3、4遍(比如第一天看,第二天再快速过一遍第一天看过的内容,一章完了总体再过一遍,一本完了再总体过一遍)。每天完成进度后,再看相应的长孙博名词解释和论述,进一步加深考点。
第一阶段大概持续到9月份,完成这一阶段后,我开始进行巩固整理复习。
另外,我还利用碎片时间听课看视频,前6个月刷了几遍《走向共和》《毛泽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加深自己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感性认识(因为我报考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我在这里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花费大量时间听课和看视频。我之前从一些老师口中知道了人的记忆力是分为“看”和“听”两种类型。我觉得我本人“听”的记忆力更强,因而在完成每天看书任务的同时,我利用早上赖床时间、闭目养神时间、吃饭时间、洗碗时间、洗澡时间甚至走在路上的时间戴耳机“听课”。这些碎片化时间加起来是很多的。听课也最终让我扫盲了“三线建设”这一道关键论述题。
复试:
复试的话,长孙博的复试班很不错,在成绩出来一个月前长孙博老师先会教授给我们复试的考察重点,如何阅读论文、专著等内容。成绩出来后又会有优秀师兄师姐分享复试经历及技巧等,这几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也就是在这几节课中,我明白了复试考察重点为史学素养,我认为具体考察的内容可分为:
1、有关自己毕业论文的问题
2、看过的书和想法
3、对相应研究方向史料的认识
4、对相应研究方向热点问题的认识
5、对报考院校研究重点的认识
6、自己的研究计划等
因而我在2月份先读了自己感兴趣方向的两本专著,期间还看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视频课以及翻阅了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书。成绩出来后,我开始回顾自己的毕业论文,包括再次翻看之前写毕业论文时看的书和大三大四上历史学专业课时看过的专著。
然后在听完长孙博复试课上直系师兄的经验分享后,我买了《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三本文献综述型的书,然后挑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及华中师大复试笔试喜欢考察的考点进行阅读和做笔记。(一个月时间很充足)
这里再补充一点关于做笔记的说明,我是直接抄写自己认为重要的字句。抄写虽然要花时间和精力,但抄写本身就是一次记忆,且抄出来的内容又为后面复习回顾提供了材料,因而我认为抄写对我来说很有用。(我一般先看一小节书,看完再返回抄重点字句,相当于看了2、3遍书)
关于复试简历问题,我认为准备一份很有针对性的简历很重要,因为简历既能让老师快速给自己做出评价,又能引导老师去提问问题。我简历上的内容为:
1、gpa、所修双学位课程的成绩
2、四六级、学业奖学金等
3、历史学双学位毕业论文(重点)
4、简要的实践经历(短短2行字)
ps:不写与学习无关的内容,突出与历史学相关内容
关于历史学双学位,个人认为虽然很费时间,还有延毕或者因修不够学分要放弃的风险,但我认为历史学双学位对于历史学考研跨考生来说很有帮助。其作用可概括为:让你初试更稳当,复试更光亮。今年313那道西方史学史的论述题,本人便是凭借着两年前上过的《西方史学史》专业课,在考场算临时回忆出来的。而复试中因为我有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双学位,老师完全不把我当跨考生看待,且我在说我的研究兴趣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具体为国际贸易和货币金融方面”时更有底气。
关于复试问过的问题及流程受“人大事件”影响就不具体透露了,可参考知乎往年的师兄师姐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