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资讯中心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复习指导 > 正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介宾短语后置

2020.07.24 11:15

  文言文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通常出现“于”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当然这是通常,有一两种情况不是,不过不用考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宾短语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例如:

  1.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4.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5. 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

  6.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7.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陈情表》)

  8.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陈情表》)

  9.贤于弟子。 (《师说》)

  10.而青于蓝。(《劝学》)

  11.学于余。(《师说》)

  12.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13.具告以事。(《鸿门宴》)

  1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15.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以上诸例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乎东西”与“乎南北”都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

  介宾短语后置句与其他倒装句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很多人搞不清介宾短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的关系,其实他们关系很简单。

  介宾短语后置句(A)一定是状语后置句(B),而状语后置句不一定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就是说把状语后置句看做一个集合,把介宾短语后置句看做一个集合,那么介宾短语后置句(真包含于)状语后置句。


加载更多
课程推荐
加载更多课程>> 进入中考选课中心

扫码预约一对一精华课

资深教师+1对1定制教学

相关阅读查看更多>>

资料下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