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3 19:3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社群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了解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语言”的种类。
2。在阅读、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在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和通讯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出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事实到概念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寻找与观察身边的动物的社群行为,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通过提醒学生观察动物不要伤害动物,对学生进行善待生命、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前两节所学习的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和繁殖行为大体上可以看作动物的个体行为。但任何动物都不可能是绝对独居的,至少在生殖时要和异性接触。在此基础上,群居性社会动物才进化发展出来。本节课通过学习动物的群体特点和动物群体内通讯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许多动物营社群生活,如昆虫中的蚂蚁、蜜蜂,哺乳动物中的象、狮、鼠及各种灵长类。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本节没有给动物的社群行为下确切的定义,但社群行为的概念贯穿全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2。通过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进而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书上介绍的白蚁是我国南方(广东、云南等地)热带的害虫,北方学生看不见;对于书上曾介绍的蜜蜂的组织,大部分城市的孩子没有养蜜蜂的经历,也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学生更难观察到鸟类或哺乳动物的社群行为,因此,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缺乏感性认识。在对动物的群体组织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学生难于建立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建议教师尽可能加强直观教学,剪辑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片,或预备幻灯片、投影片、挂图等,让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有感性的认识,尤其重视白蚁、狒狒群体组织的介绍,进而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通过小组代表汇报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的情况,教师进行讲评,复习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或繁殖行为。
2。引入新课:
播放有关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或用幻灯片、投影片加教师的讲解引入新课。
3。阅读和思考:
先浏览课文。再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相比较,将问题记下来。思考教师提出的思考题。
思考题:
①从我们身边能找到动物营社群生活的例子吗?
②为什么说“动物的群体生活不是同种动物简单地聚集在一起”?
③你注意观察或聆听过动物的“语言”吗?
④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动物的社群行为”吗?为什么?
⑤动物的社群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有什么意义?
⑥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把自己在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进行讨论。请小组长记下来在组内已得到答案的问题和意见不统一的问题。
②讨论教师提出的思考题。欢迎各种不同的看法,欢迎争论。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将各组提出的问题列出来,并讲评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情况,表扬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
②小组代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讨论情况,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全班进行争论。注意:有些问题不一定要有答案,或不一定有唯一的答案。
6。请一位同学对本课学习做小结。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时完成板书。
提醒学生继续实施观察计划或完成实验设计。
[板书设计]
第四节(节标题略)
一、群体的组织
举例:白蚁、狒狒(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的群体生活。
特点:群体内的成员有明确的不同职能。
二、通讯
举例: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等。
作用:群体内个体之间交流信息。
三、动物的社群行为
概念: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具有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
意义: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生活。
资深教师+1对1定制教学
微信扫码关注
免费领取2021暑假全科预习资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