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0 17:52
苏教版四年级《云雀的心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共15个自然段,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
这篇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人物对话为主要形式,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流畅,好读易懂。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小云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为什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能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3.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认识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并体会人类植树造林的美好心愿。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使学生真正理解小云雀的心愿,以及为什么说“森林实在太重要了”。
2、通过体会森林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爱护森林和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云雀的心愿是,引读第14自然段。(板书:沙漠 绿洲 森林)
3.小云雀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愿,是因为它和妈妈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认识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和小云雀感受一下。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学习策略一:①自由朗读第2~6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小云雀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并做批注。②同桌间交流感受和批注。
2.自主学习
①先学生自由朗读第2~6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小云雀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并做批注。
②同桌间交流感受和批注。
3.展示交流
⑴交流小云雀看到的内容,并完成填空:黄沙( ),河水( ),河堤( ),村庄( )
⑵积累描写风沙的词语:茫茫、肆虐、铺天盖地、黄沙滚滚、飞沙走石、遮天蔽日、风卷沙急、风号沙宿
⑶学生谈感受,相机理解“乱砍滥伐”“贫瘠”。
⑷现在大家就是小云雀,我是云雀妈妈,我们一起去她们飞过的地方去看一看。看,这就是沙漠上空(出示图片)
⑸这是一场特大洪水的视频。同学们,你们在图片和视频中又看到了什么?接着完成上面的填空:天地( ),电线杆( ),桥梁( ),楼房( ),
人们( )
⑹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也变成图片上,视频中的样子,你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学生再谈感受。
⑺推荐班上朗读最有感情的同学来读读第2~6自然段,读出小云雀的感受,读出大家的感受。
⑻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和小云雀有了一样的感受想去植树,因为森林实在太重要了。
学习策略二:①默读第7~10自然段,思考云雀妈妈从森林的哪些方面介绍了它的蓄水保土的作用的?②小组内交流第10 自然段的构段方式。
4.自主学习
5.展示交流
⑴学生指出从“树冠、树干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土壤”四方面介绍了它的作用。
⑵出示“森林水库”图片,体会不同动词的运用。
⑶出示填空;第十自然段先总说( ),再分别从( ),( )和( ),还有( )四方面写森林怎样蓄水保土的,最后用反问句总结说( )。理解反问句,学习“总——分——总” 的构段方式。
⑷相机学习“冠”和“壤”。
⑸如果没有森林水库,许多地区将发生水灾,大面积的农田,村庄都会淹没在洪水之中,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学习策略三:①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第11~13自然段,体会第13自然段的构段方式。②用“有一种天然空凋器叫森林,因为它可以……,也可以……”开头,写写森林是怎样调节气温的。
6.自主学习
7.展示交流
⑴学生交流本段也是“总——分——总” 的构段方式。
⑵展示写作片段。
⑶小云雀和她妈妈经历了漫天飞舞的沙漠,感受了凶猛的洪水,现在又听了妈妈对森林作用的介绍,发自肺腑的感叹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是我的心愿。”
⑷大家还知道树木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交流树木的作用。老师相机询问从哪里知道这些知识的。
⑹现在我们更了解森林有这么多的作用,认识到森林的重要。其实,古时候的人也明白植树造林有好处。(出示“古今贤文”,男女轮读)
⑺小结:是啊,植树造林这不仅是小云雀的心愿,云雀妈妈的心愿,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通过植树造林我们的城市变美了,地球变得更绿了。走,让我们和小云雀一起去植树吧!
(三)板书设计
19、云雀的心愿
沙漠——绿洲
森林
希望上述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优秀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师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新东方小学网还有更多优秀的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和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供你参考。另外,我们还有三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和六年级语文教案等资料供你参考。
小学1-6年级期中复习资料
微信扫码关注
免费领取2022小初高全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