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信息:杨汨
2024.11.04 15:54

  在读研期间,所有与你读研相关的事情,可能都需要经过你的导师同意,所以说,选择导师真的很重要,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件事,怎样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呢?这就要我们提前做足功课,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你准备报考的导师的信息,下面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为大家分享:“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信息:杨汨”文章。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信息:杨汨

  杨汨

  博士、副教授、无

  基本信息

  办公电话:18811121828电子邮件: myang@bjtu.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3号北京交通大学邮编:100044

  教育背景

  2017-2021年 北京交通大学 博士

  2014-2017年 北京交通大学 硕士

  2010-2014年 北京交通大学 本科

  工作经历

  2023.09至今,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21.07-2023.08,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与专用移动通信

  通信工程

  人工智能

  招生专业

  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

  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硕士

  人工智能硕士

  科研项目

  [1]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高动态复杂环境下毫米波车辆信道测量与智能建模方法研究。

  [2] 主持,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车联网复杂场景毫米波信道测量和智能化建模研究。

  [3] 主持,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超高速移动感知信道快速测量及精准模拟技术。

  [1] 参与, 装发预研:无线通信XXXX与XX平台XXXX研制。

  [2] 参与, 国防特区:面向XXXX场景的XXXX模拟技术。

  [3] 参与, 科委:XXX电磁XXX一体化模拟技术

  [4] 参与, 工信部专项:空天车地海一体化电磁孪生测试仪。

  [5] 参与,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印尼高速铁路的移动通信网络理论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6] 参与,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长大隧道内应急多跳通信及自组网技术。

  [7] 参与,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MIMO空间角度谱测量理论方法研究。

  [8] 参与,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农田传感器低功耗轻便型的专用通信组网设备研发。

  [9] 参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车-车通信智能感知的毫米波极化多天线信道建模理论研究。

  [10] 参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隧道群衔接场景电波传播机理与可靠覆盖方法研究。

  教学工作

  本科生,无线通信技术课程设计。

  本科生,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研究生,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研究生,无线技术与工程实践。

  研究生,工程伦理。

  研究生,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论文/期刊

  主要论文:

  [1] Mi Yang, Bo Ai*, Ruisi He*, et al. "Measurements and Cluster-Based Modeling of Vehicle-to-Vehicle Channels With Large Vehicle Obstructions,"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vol. 19, no. 9, pp. 5860-5874, Sept. 2020.

  [2] Mi Yang, Bo Ai*, Ruisi He*, et al. "A Cluster-Based Three-Dimensional Channel Model for 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s,"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68, no. 6, pp. 5208-5220, June 2019.

  [3] Mi Yang, Bo Ai*, Ruisi He*, et al. "Machine-Learning-Based Scenario Identification Using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in Intelligent 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vol. 22, no. 7, pp. 3961-3974, July 2021.

  [4] Mi Yang, Bo Ai*, Ruisi He*, et al. "Machine-Learning-Based Fast Angle-of-Arrival Recognition for 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70, no. 2, pp. 1592-1605, Feb. 2021.

  [5] Mi Yang, Bo Ai*, Ruisi He*, et al. "Non-Stationary Vehicular Channel Characterization in Complicated Scenarios,"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70, no. 9, pp. 8387-8400, Sept. 2021.

  [6] Mi Yang, Bo Ai*, Ruisi He*, et al. "V2V channel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for underground parking garages," in China Communications, vol. 16, no. 9, pp. 93-105, Sept. 2019.

  [7] Mi Yang, Bo Ai*, Ruisi He, et al. "Dynamic V2V Channel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at Street Intersection Scenarios,"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71, no. 5, pp. 4417-4432, May 2023.

  [8] Mi Yang, Ruisi He*, Bo Ai*, et al. "AI-enabled Data-driven Channel Modeling for Future Communications," in 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 vol. 62, no. 4, pp. 112-118, April 2024.

  [9] Mi Yang, Ruisi He*, Shun Zhou*, et al.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Vehicle-to-Vehicle Channels in Vegetated Environment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Early Access, 2024.

  [10] Xuejian Zhang, Ruisi He*, Mi Yang*, et al. "Narrowband Channel Measurements and Statistical Characterization in Subway Tunnels at 1.8 and 5.8 GHz,"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73, no. 7, pp. 10228-10240, July 2024.

  [11] Zhengyu Zhang, Ruisi He*, Bo Ai, Mi Yang*, et al. "A Cluster-Based Statistical Channel Model for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arly Access, 2024.

  其他合作论文可参考谷歌学术: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eoPHoJ0AAAAJ&hl=zh-CN

  向COST、IMT-2030等组织提交技术提案十余项,参与了几篇白皮书的撰写。曾在电波讲堂、CIE云讲堂、开源无线生态峰会、电子学会优博论坛、6GANA等做过几次报告。

  专著/译著

  专利

  [1] 杨汨,艾渤,何睿斯, “一种通信中的到达角估计方法”,专利号:ZL 2020 1 0661014.3,中国,已授权。

  [2] 米航,艾渤,何睿斯,马张枫,杨汨,孙桂琪,刘昌柱,钟章队,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无线信道数据去噪方法", 专利号:ZL 2022 1 0021766.2,中国,已授权。

  [3] 马张枫,艾渤,何睿斯,孙桂琪,米航,刘昌柱,周承毅,杨汨,温子睿,黄晨,"一种基于天线辐射方向图的无人机信道建模方法", 专利号:ZL 2022 1 0143294.8,中国,已授权。

  [4] 何睿斯,张雪剑,杨汨,张正宇,戚子羿,张皓翔,陈瑞凤,"多模态动态环境感知设备承载装置", 专利号:ZL 2023 2 3040377.3,中国,已授权。

  [5] 周顺,范建华,杨汨,王世睿,何睿斯,于龙,郭辉,张语昕,艾渤,“一种电磁态势数值的可视化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专利号:ZL 2023 1 1326104.7,中国,已授权。

  软件著作权

  获奖与荣誉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6);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4/6);

  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4/15);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同时获得6G专项赛全国冠军),并入围Top10(作为指导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同时获得华为网络与通信赛亚军),并入围Top10;

  “网信杯”5G军事应用创新大赛-三等奖(1/10);

  北京市2023年交通行业科技创新成果;

  北京交通大学“五四”奖章;

  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最佳论文:IEEE ICCC-2018、UCom-2023;

  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

  北京交通大学“知行”奖学金。

  社会兼职

  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IEEE Member;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委会青年委员。《无线电通信技术》青年编委和专刊编辑,几个会议的TPC member。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信息:杨汨”,更多研究生导师信息,欢迎继续浏览新东方在线研究生导师频道。


MORE+

    相关阅读 MORE+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末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weisen@xdfzx.com,我们将及时外理

    Copyright © 2011-2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