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心理学考研知识梳理:婴儿知觉的研究方法
2024.02.18 07:23

  心理学考研复习备考过程中,具体的备考指导,对于大家的备考来说有更好地指导意义。具体的心理学考研复习部分如何备考?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为了让参加考研心理学考试的同学,更高效的复习备考。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5心理学考研知识梳理:婴儿知觉的研究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5心理学考研知识梳理:婴儿知觉的研究方法

  婴儿知觉的研究方法

  1. 视觉偏爱法

  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

  2.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这时个体的心率就会起变化,注意力也会朝向刺激物,其他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吸吮、身体动作)立即停止。如果隔很短一段时间刺激物又重新出现,引出定向反射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反应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先前的行为,表明个体已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

  心率是定向反射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心率的变化可以了解新生儿是否产生了定向反射。例如,我们给新生儿反复呈现某种声调,直到新生儿对该声调形成了习惯,心率不再发生变化为止。然后向新生儿呈现另一种声调。如果新的声调的出现改变了新生儿的心率,那就表明:新生儿能够区别这两种声调。有时也可用吸吮行为的加强或停止作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研究测量手段。

  3. 吉普森(E. Gibson)和沃克(R. Walk)的“视崖实验”

  视崖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覆盖着厚玻璃,平台与两边厚玻璃上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紧贴,不造成深度,形成“浅滩”,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召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6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

  以上就是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25心理学考研知识梳理:婴儿知觉的研究方法”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心理学考研复习内容尽在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


MORE+

    相关阅读 MORE+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末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weisen@xdfzx.com,我们将及时外理

    Copyright © 2011-2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