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局部抗战至全国性抗战
2023.11.29 07:38

考研政治备考过程中,需要注意多做练习、熟记知识点等。为了让各位正在备考考研政治的考生高效复习,下面小编为大家归纳整理了“2024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局部抗战至全国性抗战”,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2024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局部抗战至全国性抗战

  从局部抗战至全国性抗战

  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

  中国共产党开始同国民党中的爱国官兵合作抗日。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支援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的抗日作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3.一二·九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6年5月,在共产党人的积极参与下,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抗日反蒋”的口号。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4.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会前,中共中央发表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首先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中国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是要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可能变化的地主买办阶级在斗争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时,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暗斗以至明争的。

  其次,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再次,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1937年夏,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

  6.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卢沟桥事变爆发冲国抗日战争缸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②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以上为“2024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复习:局部抗战至全国性抗战”内容,祝大家考试顺利,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MORE+

    相关阅读 MORE+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末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weisen@xdfzx.com,我们将及时外理

    Copyright © 2011-2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