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考研心理学知识点之听觉
2022.11.25 07:11

  心理学考研复习备考过程中,具体的备考指导,对于大家的备考来说有更好地指导意义。具体的心理学考研复习部分如何备考?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为了让参加考研心理学考试的同学,更高效的复习备考。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3考研心理学知识点之听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3考研心理学知识点之听觉

  1.听觉的含义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过空气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

  2.听觉现象1,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4,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3.听觉的生理基础

  4.听觉理论

  音调:一种心理量,和频率变化不完全对应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到如声音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音音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科学家提出过如下四种不同听觉理论:

  Ⅰ 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Ⅱ 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Ⅲ 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Ⅳ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但可以用位置理论解释)。

  (四)其他感觉

  1.嗅觉

  嗅觉:有气味的气体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粘膜中的嗅细胞,产生神经兴奋。适应会使嗅觉感受性明显下降。

  2.味觉

  味觉:溶于水的化学物质被舌面的味蕾感应

  人的味觉有酸、甜、苦、咸,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很明显

  3.触觉

  触压觉: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分为触觉和压觉两种。人能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较两点辨别阈限。

  4.动觉

  动觉:也叫运动觉,反应身体各部分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紧张程度

  5.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也叫机能觉,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

  这种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定位,所以也叫“黑暗”感觉。

  以上就是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23考研心理学知识点之听觉”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心理学考研复习内容尽在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


MORE+

    相关阅读 MORE+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末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weisen@xdfzx.com,我们将及时外理

    Copyright © 2011-2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