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82、小强正在专心的做地理拼图,亮亮从旁边走过,只听哎哟一声,亮亮的腿碰到了小强的课桌,把小强花长时间做的拼图碰散了。小强一抬头,却发现亮亮正朝旁边的同学挤眉弄眼,由此,小强认为亮亮的行为是故意的,十分生气,给了亮亮一拳。试用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解释小强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过程。
【解析】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可以将侵犯行为的儿童分为:主动型攻击者和反应型攻击者。
主动型攻击者:是攻击性高的一类儿童,他们觉得攻击行为很容易实施,并主要以攻击作为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其他个人目标的手段。
反应型攻击者:表现出高水平敌意、报复性攻击的儿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高估了他人的敌意,并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来给自己多点时间找到非攻击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道奇(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儿童受到挫折或挑衅后的反应不仅依赖于情境中的社会线索,还依赖于个体对这种信息的加工或解释。攻击行为之前的6个认知步骤如下:
(1)编码社会线索
(2)解释社会线索
(3)建构社会目标
(4)产生问题解决的策略
(5)评价各种策略的有效性和选择反应
(6)实施反应
儿童的心理状态能够影响其中的任何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心理状态包括儿童过去的①社会经验、②社会期望(特别是那些对伤害事件的社会期待)、③社会规则方面的知识、④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能力。
道奇认为:反应型攻击者往往有很多与同伴争吵的经历,其心理状态中更倾向于包含这样一种期待,即认为“他人对我都是有敌意的”。当他们在模糊情境中(如被鲁莽的同伴打翻了拼图)受到伤害时,会比非攻击性儿童更倾向于:①寻找和发现与自己的期待相匹配的线索,②对伤害者做敌意归因;③非常生气,并且在没有充分考虑其他非攻击性解决方式的情况下,迅速以敌意方式报复对方。他们多有敌意归因偏见,倾向于将模糊情境中的伤害行为看做是由肇亊者的故意造成的。
主动型攻击者会表现出与反应型攻击者截然不同的社会信息加工图式。这些靑少年可能会更仔细地构思一个工具性目标(比如,我将让这些鲁莽的家伙学会在我面前小心一点儿),他们会冷静认真地确定一个最能有效实现目标的攻击反应。他们的心理状态更偏爱攻击性的冲突解决方式,认为强制性的方式能够产生积极的结果。
材料中的小强属于反应性攻击者,他没有打算通过主动攻击获得某些利益,而是在一个拼图被碰散的模糊情景下,直接把亮亮的表情视为“向同学挤眉弄眼”、是故意的,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愤怒,“十分生气,给了亮亮一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