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202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33教育综合试题及解析
2021考研初试已结束,新东方在线考研网在考研初试后及时为各位考研考生梳理"华东师范大学202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33教育综合试题及解析"内容,新东方在线考研各研究院院长针对2021考研初试试题进行试题变化及难度解析,供考生参考
2021考研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试题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题(6*5=30分)
1.白板说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洛克的白板说。
洛克反对当时流行“天赋观念”论,提出“白板说”,这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就像一块白板,没有任何特性与观念,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最后导源于经验。即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感觉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经验是认识知识的主要来源。
2.最近发展区
【参考答案要点】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3.亲社会行为
【参考答案要点】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安慰、分享、合作等。个体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们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丰富的表现。
4.教育内容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学习的前人积累的经验,它主要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其次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或经验等也是生动活泼地影响受教育者学习的重要内容。教育内容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师生教学互动共同操作的对象,是引导少年学习与发展成人的精神资源。所以,教育内容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5.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要点】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
6.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要点】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基本要求如下: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二、简答题(4*10=40分)
1.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
【参考答案要点】
裴斯泰洛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要求是多方面的。
(1)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生来具有天赋的潜能,这种潜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因此,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有效地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忽视教育中的所有心理学因素,必将造成教育弊端丛生或教育失败。
(2)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裴斯泰洛齐主张,首先应基于学生本性即要求得到全面、均衡发展的基本思想;同时,应努力从客观事物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和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如果各学科都依这些要素为核心来组织和安排,则必定能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教学艺术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与自然活动的规律相协调。首要的是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教学依据人的认识过程进行,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精确的感觉印象,从精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晰的表象,从清晰的表象到确定无误的概念。在此原则下,提出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调动儿童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教育者不仅要让儿童接受其教育,还要使儿童自己成为教育中的动因,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懂得自我教育。
2.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参考答案要点】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说”,即教育除其本身的目的之外别无其他目的。杜威把教育目的分为两种: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天性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指由家长或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的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说”正是指教育历程以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中,教育有内在的目的。
(1)“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这两点就是杜威教育无目的说的主旨。概言之,“生长”就是杜威主张的教育过程内在的目的。
(2)民主社会对教育目的的要求
杜威强调过程内在目的,但并不否认社会性目的。杜威的理想社会是民主社会,教育是民主的工具。理想的人应是:
①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②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适应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
③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能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④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
3.教育的政治功能
【参考答案要点】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人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个体成为人的基础,而政治化又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是指引导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应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的思想态度和认同感。教育作为传递文化、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的活动,能以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我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对政府官吏的培养,现代社会强调法治,更重视对政治管理人才的培养,国家对政治管理人才要求越高。许多国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设立了专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或者系科,社会越发展。对政治管理人才素质要求越高,通过教育选拔、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一个国家政治是否民主,主要取决于该国的政体,但也与国民的文化素质息息相关,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程度越高,国民文化素质越高,其国民就越能履行民主的权利,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很难推行任何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时事政局的重要力量
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解,思想敏锐,勇于发表意见,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言论、讲演和社会活动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就一定的社会舆论,借以影响群众,为一定政治、经济服务。如:五四运动就是发端于学校,扩展到社会,进而形成全国性政治运动。
4.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要点】
个体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二是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三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1)未完成性
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既包含人的自然属性的未完成性,也包括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未完成性。人能否成为人,将变成什么样的人是不确定的事情,依赖于出生后的文化和教育。教育人类学认为,人的未完成性及其蕴藏的发展潜能,充分说明人需要接受教育,人可以接受教育,它是一种持续发展,不断改造的过程。
(2)能动性
能动性是人的精神属性的基本特征。人的能动性是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的积极的、有选择的反映。使得它具有了自主性、目的性和方向性。人的发展的能动性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根本的区别。也就是说人可以改造世界,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单靠自己自然力量不能产生的东西,而动物却则不然。它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
三、论述题(4*20=80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参考答案要点】
马斯洛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有意义且都有其特殊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它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求、美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前四种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为成长性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是因为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
所以,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关心和爱护他们的。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习行为,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成内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2.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要点】
(1)学校管理法治化
依法治校,就是把学校管理纳入法治轨道,依法治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内部事务。
如何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学校管理者应采取以下措施: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律素质;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
(2)学校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崇尚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主体人格和地位。
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做好以下工作:要考虑人的因素,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要考虑人的个体差异;要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把满足需要作为工作的起点,通过激励的方式来提高工作;要努力构建一种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际环境,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管理和育人功能;要转变管理观念,改变管理方式,贯彻管理即育人、管理即服务的思想。
(3)学校管理校本化
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与法规的指引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自主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换言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
实施校本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倡导集体参与、共同决策;开展校本研究,提高学校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4)学校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运用到学校管理上来以提高管理的实效;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方式和内容的信息化,由过去的“人—人”管理、“人—物”管理转变为“人—机”管理,即种种对有关信息资源的管理。
信息化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加强硬件投入与软件开发,为学校管理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管理素养;
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政策和规章制度。
3.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只强调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标准,很少考虑学生的体育需要。这种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单一主体观的影响过程,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往往只注重教师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个问题成了严重阻碍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
(1)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①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乏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自己的主体作用,代写论文对怎样控制课堂、把握教学及怎样讲课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教师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背后,却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
第二,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缺乏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的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就严重缺乏,由于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使本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启迪、探索乐趣的课堂变得严肃和沉闷,压抑了学生活泼的个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觉得体育课枯燥、呆板。
第三,良好的课堂气氛缺乏
教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总以一副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
①教师转变角色,提高主体学习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把体育课看作是自己的健身娱乐课堂,树立学生学好体育的信心。做到:第一,备课时心中有学生;第二,在课堂上眼中有学生。要会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到积极参与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分享教学的决策权;让学生参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②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其乐融融;对学习是否积极;学习信心是否增强等。实践告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来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第二,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第三,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情绪,并能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第四,要创设条件和契机让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决策。
③“让学生扮演主角”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学习活动形成有机联系,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自主性。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甚至还会悟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内化,并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2)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主体性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绝不能贬低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教法手段、运动经验、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都要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作用。体育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探究式。
①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学生在体能、技能、爱好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后天的学习上,而且与先天的因素有关。如:一个学生无需付出多大努力100m跑成绩可达14秒,另一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也只能跑出16秒的成绩。这就是客观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是后天难以弥补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就会造成有些学生获益;另一些学生则可能遭受挫折或失败。要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把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力求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要给学生创造自由展示的课堂时空
创造性来自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因此,要培养创造性人才,代写教育论文就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不能总用硬性的教学安排把学生捆绑住,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要留时间让学生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的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反之,过分强调有序、强调精细安排,就会僵化、会顾此失彼,无法面对千变万化的学生,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第三,要重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多年来我们体育教师在教法上还是沿用前苏联的三段教学法。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主要是从技术学习的角度把教学设计成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模式。教学的落脚点是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操作上采取由浅入深,从分解到完整的循序渐进方式。这种课堂结构的弊端是重教学内容轻教学对象,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的过程轻学的过程,显然,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实现。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教师从关注教材、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舞台。
4.小学生心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参考答案要点】
(1)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校生活,主要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研究发现,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攻击、退缩、焦虑、恐怖四种。
(2)学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猛增。
①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与新旧价值观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由此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很多,主要表现为:
第一,社会规范失控
在社会转型期,由于人的社会需求在不断发展,当新的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社会制度再也无法有效地、全面地满足这些新的需求时,一些原有的制度规范被打破,而新的制度规范尚未建立或不完善,出现了社会规范失控,进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矛盾和冲突、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东西也在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第二,文化的商品化
文化既能使人从善,也能使人作恶。当前的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化背景下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宜的商业文化,其实质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同时,文化市场的社会管理系统失调,导致反主流文化的泛滥、失控。青少年活动场所因受到经济社会的冲击,其教育功能难以正常发挥。与此同时,不良文化传播物等禁而不止,在社会上泛滥、毒害青少年。
第三,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会引起社会解组力量的扩大,即原有社会控制力削弱,疏远的人际关系取代亲密的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及道德出现迷失。另外,城市中出现大量“空间死角”,使得个人行为渐趋隐蔽性、不受干涉和自由化,人与人之间相互监督的锐减,助长了城市失范行为的增加。
第四,价值观多元化
社会变迁带来人生观、婚姻观、性观念、金钱财产观等一系列价值观的巨大变化。价值观变化的显著特征较之物质形态的变化更复杂多元,传统的、稳定的、单一的价值观受到挑战,对失范行为的产生更具深刻影响
第五,人口流动问题
由于缺乏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量人口流动,社会控制就显得苍白无力、从而使得反社会行为更为猖獗。流动人口中的犯罪、流浪拾荒、超生、乱搭乱建、小偷小摸、不讲卫生、性混乱等失范行为,给流入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和破坏、进而强烈影响着流入地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
②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第一,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在“为生活做准备”而努力着,知识从生活中被抽离出来,放置于各种分科教材中被传承下去,从而使得学生作为整体人的意义被消解。学校成为单调乏味的文化孤岛,学校教育成为知识传递的代名词,学生发展简化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校生活成为获得某种功利价值的表演。
第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在多元文化与观念的矛盾与突中,在青少年一代最需要学校德育的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了适应困难;以不变应万变遭到新时期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干脆把徳育拱手相让于社会;或者唯升学是追、把德育作为软任务。
第三,个别教师素质差
客观上分析,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指挥下,易重视优秀生而忽视学困生,导致学困生流入社会,走上犯罪道路;主观上分析,有些教师自身素质差甚至品质恶劣会导致学生厌学、恐学,最终走上越轨犯罪道路。教师低水平的教育技巧甚至反教育的方法,是导致学生失范行为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薄弱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的,使之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方面,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最佳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还相对较少,缺乏专业人员,一些学校还往往把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当作“思想政治”问题对待,未能从心理学角度去把握教育对象,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学校中法制教育的薄弱,往往使学生不能正确地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法制课还没有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到中小学生课程计划之中;师资和教材相对缺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不犯法,只要学习好文化课,学不学法没有关系;法制教育缺乏规范、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③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生活中的“四过现象”(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分爱护、过度保护)十分普遍;二是家庭教育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一个家庭不论属于哪种问题,最终都会通过孩子反映出来。
以上就是新东方在线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华东师范大学202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33教育综合试题及解析”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预祝同学们都能顺利的通过考试!更多教育学考研信息尽在考研教育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