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2021年643人文地理学考研大纲
2020.09.28 14:14

  浙江师范大学2021年643人文地理学考研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 及 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简答题(简述题):    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学科目考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2、法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3、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4、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5、俄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人文地理学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人文地理学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1、功能文化区;

  2、形式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2、迁移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一)文化生态环境的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二、人地关系理论

  1、环境决定论;

  2、可能论;

  3、适应论;

  4、生态论;

  5、文化决定论;

  6、和谐论

  三、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1、汤恩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4、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研究研究课题

  二、制定研究计划

  三、收集、整理资料

  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五、分析研究

  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一)地理社会调查

  (二)科技文献资料法

  (三)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与归纳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

  (二)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二)时间地理学方法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

  第四章 人口、人种与民族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三)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二、 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一)人口转变理论

  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人口转变模式

  1、西北欧模式;

  2、日本模式;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4、印度模式

  三、人口与发展

  (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测度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二、人口迁移

  (一)概述

  (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三)人口迁移的机制

  第三节 人种

  一、人种的划分

  (一)划分种族的标志

  (二)世界主要种族

  (三)地理人种

  1、亚洲地理人种;

  2、欧洲地理人种;

  3、非洲地理人种;

  4、印第安地理人种;

  5、印度地理人种;

  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二、人种与地理环境

  (一)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

  (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

  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第四节 民族

  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一)民族的形成

  (二)民族的特征

  (二)世界民族的分布

  (三)民族的迁移和集聚

  (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第五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

  一、民俗文化与流行文化

  二、民俗与环境

  (一)民居

  (二)饮食民俗

  三、流行文化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一、农业起源的理论和思想

  二、关于农业起源地的论证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一、农业发展阶段

  (一)原始迁移农业

  (二)传统农业

  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2、传统农业的类型;

  3、东、西方传统农业形成的比较

  (三)现代农业

  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的类型

  (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农业的形成过程;

  2、农业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

  3、人类文明的出现

  第三节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一、世界粮食生产布局

  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三、畜牧业生产布局

  第四节 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

  一、农田景观

  二、农业区位论

  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第一节 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一、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

  (一)科学前提和基础

  (二)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二、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第二节 产业类型和及其分布

  一、第一产业中的工业

  二、第二产业及其分布

  1、北美工业带;

  2、欧洲工业带;

  3、俄罗斯和乌克兰工业区;

  4、日本工业区;

  其他国家的工业区:拉美工业区;亚洲工业区;非洲工业区;澳大利亚工业区

  三、其他产业与工业的关系

  (一)第三产业;

  (二)第四产业;

  (三)第五产业

  第三节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

  2、资源条件;

  3、能源条件;

  4、市场条件;

  5、劳动力条件;

  6、环境条件;

  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

  1、纺织业与成衣业变化;

  2、汽车制造业变化;

  3、微电子工业变化;

  4、英、美产业转移

  三、工业区位论

  四、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

  2、工业生产能力过剩;

  3、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

  4、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起源与发展

  一、城市与乡村

  (一)城市

  (二)集镇

  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

  2、集市;

  3乡村

  二、起源和发展

  (一)西方城市的发展

  (二)中国城市的发展

  (三)村落的发展

  三、城镇标准

  (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二、城市化的进程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三)郊区的城市化

  (四)逆城市化阶段

  三、城市化的机制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

  (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一、城市区位选择与环境的关系

  (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河流、海洋、岛屿、山地等地形的利用

  (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城市与水运、陆运、海上交通的关系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

  1、地质环境与城市;

  2、地形与城市;

  3、气候与城市;

  4、水资源与城市;

  5、城市的生物环境

  三、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发展动力

  (一)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

  1、集聚力;

  2、离散力;

  3、摩擦力;

  4、三种力的相互作用

  (二)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

  2、扇形模型;

  3、多核模型

  第四节 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一)城市体系的概念

  (二)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三)农村聚落体系

  二、城市的景观与感知

  (一)城市景观

  (二)城市感知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一、语言的产生

  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本质属性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三、语言的发展

  (一)英语的形成与发展

  (二)汉语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一、世界语言谱系

  1、语系;

  2、语族;

  3、语支;

  4、语种

  二、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1、印欧语系;

  2、汉-藏语系;

  3、闪含语系;

  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5、非洲语系;

  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7、其他语言

  第三节 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一、语言的传播特性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一)自然因素的影响

  (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1、行政区划的影响;

  2、经济条件的影响;

  3、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第四节 语言景观

  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二、地名景观

  第九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

  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三、宗教分类与民族宗教

  四、世界三大宗教

  1、基督教;

  2、伊斯兰教;

  3、佛教

  第二节 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一、导致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

  1、移民;

  2、传播;

  3、领土竞争;

  4、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

  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

  三、宗教组织

  四、主要宗教分布区

  第三节 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

  一、宗教的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

  二、宗教与文化

  三、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

  四、宗教圣地与地理景观

  第四节 宗教景观

  一、宗教塑造的文化景观

  二、宗教对地理景观的间接影响

  三、宗教景观的地域差异

  第十章  旅游地理

  第一节 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旅游者与旅游客源地及目的地

  一、旅游者

  二、客源地与目的地

  1、客源地;

  2、目的地;

  3、交通连接

  三、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

  第三节 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和旅游地文化

  二、旅游地文化的要素

  三、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1、地域性;

  2、大众性;

  3、综合性;

  4、直观性;

  5、季节性

  第四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地

  1、风景名胜区;

  2、自然保护区;

  3、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

  4、国家森林公园;

  5、国家旅游度假区;

  6、主题公园

  第五节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1、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2、旅游与经济发展;

  3、旅游与收支平衡;

  4、旅游与就业;

  5、旅游与税收;

  6、旅游与经济结构;

  7、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二、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三、旅游对区域社会的影响

  四、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1、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

  2、旅游对文化的影响

  第十一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地理

  一、政治地理现象

  二、政治地理单元

  三、政治地理结构

  1、政治空间结构;

  2、政治实力结构

  四、政治地理过程

  1、政治扩散;

  2、政治整合;

  3、政治分离;

  4、主权变化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一、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1、领土规模;

  2、领土形状;

  3、领土位置

  三、国家的中心区域

  四、边界与边疆

  第三节 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要素

  1、领土空间;

  2、自然资源;

  3、人口规模;

  4、经济水平

  5、军事实力;

  6、科学技术;

  7、国民士气;

  8、政府的质量

  二、国家实力分析

  1、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

  2、“综合三要素”国力学派

  第四节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

  1、欧洲的殖民扩张;

  2、主权国家的产生和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

  3、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

  4、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1、马汉的“海权论”;

  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4、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

  第十二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二、地理物象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3、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1、迁移的距离偏移;

  2、迁移的方向偏移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型

  二、报偿矩阵模型

  第十三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

  1、对资源的压力;

  2、引起的环境问题;

  3、引起的社会问题

  二、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任务

  第二节 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

  一、政治地理新现实

  1、一强多极的政治地理格局;

  2、苏联与东欧巨变中的冲击波

  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中的合与分

  三、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第三节 全球化与本土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

  (二)文化全球化

  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

  (一)文化本土化

  (二)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三、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文化与地理环境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

  [1]R.J.约翰斯顿.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蔡运龙,江涛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R.基钦. 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3]阿.德芒戎. 人文地理学问题.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4]威廉.邦奇. 理论地理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5]威廉.阿郎索. 区位与土地利用.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6]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8]吴必虎. 旅游规划原理.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0.

  [9](英)克拉克等主编,刘卫东等译.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保罗·克鲁格曼. 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著,梁琦等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徐建华. 地理建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3]王劲峰等. 空间数据分析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4]顾朝林.人文地理学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

  [15]周尚意.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6]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7]苗长虹等. 新经济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8]刘卫东等. 经济地理学思维.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9]刘彦随等. 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丛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0]刘耀彬.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四、样卷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人文地理学

  2. 新经济地理学

  3. 文化景观

  4. 区域协调

  5. 文化区

  二、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哪些?

  2. 人本主义方法论的研究内容及其评价。

  3.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4. 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5. 文化本土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

  6. 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三、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1.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说:“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试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公平正义。


MORE+

    相关阅读 MORE+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末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weisen@xdfzx.com,我们将及时外理

    Copyright © 2011-2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