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保研,大家要注意关注各大院校发布的暑期夏令营的相关通知公告。新东方在线跟大家分享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20保研夏令营通知,大家要抓紧准备:
北京理工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40年创立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和1920年建校的中法大学化学系。现学院拥有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于全球第101-150位,在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位列A-,化学学科在ESI国际评价系统TOP1%的全球机构中位列第200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专任教师127人,教授(研究员)4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四青人才8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
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能源化工、化学和应用化学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化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化学为工信部重点学科,应用化学为工信部重点专业;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253人,硕士研究生495人,本科生448名。学院历年来培养毕业生一万五千余人,其中涌现出多位两院院士、省部级领导、上市公司负责人等优秀校友;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学院已建成基础化学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转换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与绿色催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特种分子纳米科学与技术国家“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北京理工大学-英国女王大学新能源与新材料联合研究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这些平台支撑着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三年,学院研究生在Nature Cat., Nature Com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AIChE J., Chem. Eng. Sci., Ind. & Eng. Chem. Res., Chem. Eng. J.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每年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
为促进全国各高校相同专业与相近专业及交叉学科优秀大学生的交流,选拔优秀学生到北理工求学深造,特举办北理工“化学与化工”暑期夏令营。夏令营期间,将举行包括学术报告、参观访问、师生交流等系列活动,使大家具体了解我校化学与化工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通过深入接触与全面考核,一是提前选拔应届优秀推荐免试学生到我校本学科攻读研究生学位,二是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其成为我校本学科的科研主力军和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北理工将为入选营员提供活动期间的膳食费用,并为外地营员提供住宿以及来往的火车硬坐旅费。欢迎广大优秀本科生报名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名额100名,即日起开始报名。
一、申请资格:
2、政治思想品德合格、身心健康,英语水平良好;
二、申请办法:
1、申请者需递交如下申请材料:
(2)所在学校教务处盖章的成绩单原件;
(4)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获奖证书复印件及其他科研成果证明材料;
2、申请材料提交方式
纸质版:入选者请在报到时携带上述纸质材料:申请材料(1)-(3)(原件)及申请材料(4)(复印件)。
4、入营材料审核:入营审核工作由“化学与化工”学科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点考察申请者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确定100名入选者名单。
三、营员福利:
1、获得所在学校推免生资格的优秀营员,可直接录取为我院推荐免试研究生。
3、录取为我校研究生后,按照我校新生奖学金政策提出申请,硕士第一年最高8000元、博士第一年最高10000元。
(1)学业奖学金:硕士最高8000元/年、博士最高10000元/年。
(3)学校助学金:硕士4000元/年、博士10000元/年。
(5)国家奖学金(硕士20000元/人、博士30000元/人)和徐特立奖学金(50000元/人)执行学校相关规定;社会捐助奖学金参见研究生院网站“研究生有关的社会捐助奖学金”或咨询相关承办单位。
四、活动安排:
2019年7月12日-15日,为期3天(若因特殊情况有变化,以录取通知为准)。
五、相关说明:
2、本次夏令营提供免费食宿,京外高校学生报销从所在高校到北京的单程车票。被我校录取为硕士生的夏令营学员,入学报到时报销夏令营返程车票。北京高校的同学自行解决交通。注:报销硬座车票或D字头二等座车票(G字头按同程D字头二等座报销)。
4、联系方式
联系人:田柳老师
杰出人才
李泽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化学。在量子化学多体理论、高分子固化和标度理论、含时多体理论及应用、重要离子—分子反应微观机理、染料敏化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理论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近400篇。承担了二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97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1993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化学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现担任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分子科学学报》和《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委等。
孙克宁,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在能源新技术领域从事能源电化学重大技术攻关,在能源的存储、转化与输运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奖3项,省部级奖8项。在Nature Comm.、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Nano Energ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40篇,他引近6000次,2014-2018年连续五年获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能源领域)。主编学术著作2部,教材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项。
杨国昱,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暨百人计划”入选者、卢嘉锡优秀导师奖、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14~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化学科学领域)。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 项(授权9 项)并在Chem. Rev.,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ChemComm, J. Mater. Chem., Chem. Eur. J.及Inorg.Chem.等主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20余篇(被他引10000 余次),单篇最高他引490余次。
曲良体,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材料编委,化学学报编委,应用化学编委,Materials Today Chemistry编委,Wiley旗下ChemNanoMat编委等。在Science, Chem. Rev.,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Nano Lett.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论文他引万余次。受邀请在Energy Environ. Sci., Mater. Today等撰写综述论文12篇,英文专著6章,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二获奖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第五获奖人)。
陶军,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相关工作曾被Nature和Chem. Rev.杂志的文章引用和正面评价,并被国外同行编入有关专著。
李春,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在Metab Eng, ACS Synth Biol, Nuc Acids Res, J Biol Chem, Small, AIChE J, Chem Eng Sci, Chem Eng J, Bioresource Technol, IECR等期刊发表SCI文章112篇、EI收录101篇次,SCI论文引用超过3000次,ESI高被引论文2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2017获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2017年遴选为中国科协“生物工程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工业与环境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合成生物学专委会(筹)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委员会副主任;《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副主编、《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化工进展》、《过程工程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生物加工过程》等期刊编委。
王博,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奖励。现任国际IZA 学会MOF Commission常务理事,交通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快报、中国化学学报和Scientific Reports 等杂志编委。2004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化学材料学硕士学位,2008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化学材料学博士学位。王博教授立足新型金属有机框架(MOF)、配位聚合物薄膜材料(MOFilter),面向重大国家需求,在污染治理、绿色储能、能源气体生产与储存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已在Nature、Science、JACS、Angew.等学术期刊上发表60余篇论文,论文SCI他引超过8000次,单篇最高他引1800次。已经获批美国专利6项,获批中国发明专利3项。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和关注,被国际专业期刊多次评述报道。空气滤膜技术已经与相关企业合作,实现规模化生产。
王苏宁,北京理工大学荣誉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学终身教授,女王大学杰出教授获得者,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Fun. 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具有影响力的论文200多篇,H-index为59,专利10余项。
权恒道,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保护大气臭氧层和低温室效应含氟化合物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并参与国际、国内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氟化学、催化和新材料等领域拥有多项原创性技术,其中8项技术已被国际、国内知名公司采用并实现产业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50件,国家发明专利28件,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为国家培养氟化工领域专家20多名。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2等奖1项。目前主要研究工作:1.SF6替代气体的开发与应用研究;2.电子领域高纯含氟特气的开发与应用研究;3.新一代氟化工系列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相关附件: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暑期夏令营申请表信息采集表
来源:http://cce.bit.edu.cn/tzgg/149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