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新东方在线整理的2019考研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答案,请参考:
第三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一、选择题
1.C 2.C 3.D 4.B 5.B 6.D 7.A 8. A (解析:杜威是根据“教育即生活”,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基本原则)
9.C 10.B
11.A 12.A 13.C 14.A 15.D 16.A 17.D 18.C 19.B 20.B
二、辨析题
1.杜威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但这不表示杜威就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
因而,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只是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能够维持民主主义社会,能够管理国家,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这就反映了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理论相矛盾的一面。
所以,对于教育有无目的,杜威自身存在矛盾,他不否认教育的具体目的,但反对人们给教育加上社会的功利性的目的,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者,只能说他界定教育目的角度与众不同。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改造主义教育?
答: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初期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50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后最后形成。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1、 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改造主义教育家认为,当时社会充满着危机,而改造主义教育是挽救这个时代的教育理论,通过指导人们改造社会,可以救人们与危机中。他们指出教育的职责就是要设计并实现一种理想社会:具有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富裕的经济、发达的教育、繁荣的科学和艺术。他们还希望通过教育建立世界民主制度,以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和谐的人类秩序。
2、 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所谓社会一致指不分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即通过共同协商而能消除阶级分歧的一致意见,并在行动上一致。因此,改造主义教育家要求学校运用民主方法,通过相互协作的教育,达到大多数人同意的“社会一致”。
3、 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4、 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四年制学院的轮状课程围绕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四个领域中的有关问题。
5、 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家反对灌输式的教育和学习,强调教师应该通过民主的讨论、劝说教育,说服学生去“改造”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使学生坚信改造主义哲学,培养学生的“社会一致”精神。
2.什么是要素主义教育?
答: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发起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60年代代表人物是科南特和里科弗。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空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中小学要强调双基(新三艺),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做手段,而应是过程的目的与结果。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忽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身心特点经及能力水平,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学习,加上所编教材脱离学校教育实际,70年代起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3.简要介绍终身教育的主张。
答:1956年,终身教育概念首先出现在法国议会的立法文件上。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法国教育家朗格郎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总报告,是走向世界的开始。1972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原则。
1、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基本特点是连续性和整体性。
终身教育有其特定的含义:它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也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之间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
2、 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任务是学会学习。要做到终身学习,首先要打破学习的封闭办学模式,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人的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联系性;从纵的角度看,就是要求教育根据人的生理水平和实际,实现人生不同发展阶段教育之间的连贯,即要求人的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学校后教育三者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以形成上下一贯的纵向教育系统。
3、 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它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积极意义,他要求整个社会从学历社会向学习社会转变;从“封闭型”学校教育向“开放型”学校教育转变;从以学校为中心向综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职能转变。终身学习对个人是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对社会是建立一种上下、老幼都学习,保持社会活力的教育体制。
4.什么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
答: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
1、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经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
2、主张课程人本化。他们提出“一体化”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基础上,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3、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因素有三个:教师和管理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应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自我学习。
积极:注重人的整体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二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学校应形成最佳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和实现人的各种潜能,给教育理论带来观念上的革新。
不足:立足于人性的发展,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简单把个体的潜能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划上等号,从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四、分析论述题
1.请评析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
(一)教育本质论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压抑儿童的个性,置儿童于被动地位,主张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这在当时是很有实践意义的,它不仅击中了传统教育的一个要害,同时也阐明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主动地位这一规律性问题。
(2)教育即生活
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作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他认为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溶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
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使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
(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依据经验而存在,经验是世界的基础。由此他给教育下了一个专门的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活动教学理论在当时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
(二)教育的目的
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能够维持民主主义社会,能够管理国家,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这就反映了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理论相矛盾的一面。
(三)课程与教材
(1)批判传统课程
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杜威指出,把那些“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将儿童统一的生活经验加以割裂和肢解,从而阻滞了儿童的生长。他认为教材应该和儿童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根据这些原则,他提出“教材心理化”,儿童获取知识应当估计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2)从做中学
对于教学和课程,杜威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他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杜威对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评。他指出,传统教材与教法脱离儿童本身的需要,儿童的学习过程只是吞剥书本上和成人经验中的东西,教学只根据已往社会文化的成果,而不考虑儿童个人的生活与经验。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学校课程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儿童身心发展条件的情况下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他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概否定,仅仅满足于活动课程和个人的经验,这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落后。
(四)思维与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
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特别强调思维在经验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凡“有意义的经验”总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包括五个步骤:在疑难的情境中感觉到某种问题需要解决的暗示;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确定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取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杜威把思维的五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形成了教学的五个步骤:“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做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
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依次形成了从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强调教育的上的实行,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