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新东方在线整理的2019考研临床医学:探讨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请参考: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应用于口腔修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成人牙列间隙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64)与观察组(n=64)。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为正畸联合修复,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为单纯口腔修复,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面部形态、咬合关系、咀嚼能力、舒适美观度、发音能力以及治疗时间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8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修复治疗牙列间隙前进行正畸治疗安全可靠,可提高功能与美观效果,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口腔修复; 正畸治疗; 牙列间隙; 成人患者
牙列间隙是临床常见口腔疾病,是由于牙体过小、先天性缺牙、颌骨过大或者其他牙周疾病所致,对患者的发生功能及其咀嚼能力等造成严重的影响。早期积极治疗多可获得良好疗效[1]。由于牙列间隙的致病原因复杂,直接修复可能导致牙槽骨吸收能力降低、肌肉及牙神经反应迟钝等,影响修复治疗效果[2]。近年来,临床对成人牙列间隙患者在口腔修复前实施正畸治疗,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多为回顾性分析,缺乏对照性研究。本研究前瞻性地对照分析了正畸联合口腔修复与传统直接口腔修复治疗成人牙列间隙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成人牙列间隙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41例,年龄18~44岁,平均(31.32±2.41)岁;基础疾病:17例牙齿缺损,20例侧牙倾斜,21例深覆,6例其他;牙列间隙部位:41例上颌牙列,5例下颌牙列,18例上下牙列均存在。对照组中,男25例,女39例,年龄22~41岁,平均(32.45±2.74)岁;基础疾病:15例牙齿缺损,21例侧牙倾斜,22例深覆,6例其他;牙列间隙部位:40例上颌牙列,5例下颌牙列,19例上下牙列均存在。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关基础疾病与间隙位置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经临床检查确诊存在明显的牙列间隙;(2)无夜磨牙病史;(3)患者未进行调和与正畸治疗。
1.2.2 排除标准 (1)张口运动明显偏移或者双侧颞下颌关节明显异常;(2)牙齿明显龋坏。
1.3 方法
1.3.1 观察组 根据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制定正畸修复治疗方案。正畸前积极治疗患者的牙周病、牙体病以及牙髓病等。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对于前牙牙列稀疏以及散在间隙患者,先排齐整平牙列,然后纠正中线位置,对散在间隙进行集中关闭,最大限度地使间隙局限于后牙区域内,以便实施烤瓷桥或者种植义齿等修复治疗。对于双侧侧切牙先天性缺失患者,根据其口腔情况调整中线,并使间隙集中于双侧的侧切牙部位,在不影响其咀嚼功能的情况下进行牙齿排齐,然后采用固定瓷桥进行修复,或者采用种植义齿进行修复。对于因侧切牙过小所致牙列散在间隙,应将中线位置进行调整,之后将间隙宽度预留好,并对左右侧同名牙间隙进行调整,确保双侧堆成,然后采用固定烤瓷冠进行修复。完成正畸治疗后,可根据遗留牙列间隙情况、邻牙以及牙槽骨的情况设计合理的修复方案,并视具体情况予以固定粘接。
1.3.2 对照组 积极治疗口腔疾病,并根据常规临床检查、X线片以及模型测量等方法制定口腔修复计划以及局部安装活动义齿等。
1.4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查患者的牙列间隙及牙齿排列情况,统计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科室自制满意度量表调查两组患者对面部形态、咬合关系、咀嚼能力、发音功能、舒适美观度以及治疗时间的满意度,每项10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好,以得分≥8分表示满意。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牙列间隙完全闭合,牙齿排列整齐,外观恢复满意,无明显不适症状或并发症,随访3个月无复发;有效:牙列间隙闭合,牙齿排列显著改善,外观恢复良好,存在轻度不适感,3月内无复发;无效:牙列间隙无改善,牙齿排列较差。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面部形态、咬合关系、咀嚼能力、舒适美观度、发音能力以及治疗时间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成人牙列间隙多因牙列缺损、错颌畸形或者牙周疾病所致,牙列完整性受损,导致相邻牙齿之间的接触面缩小甚至丧失,在很大程度上可导致患者出现食物嵌顿等情况,严重的影响了发音以及咀嚼功能 [3]。间隙多分布在上颌牙列,且多是由于牙缺失所致[4]。临床研究发现,上下颌牙同时存在间隙的发生率高于单纯下颌牙列间隙者,故患者常合并上牙唇倾症状[5]。口腔修复是临床治疗口腔疾病的常用手段,主要包括牙周病以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矫治,以人体生理特征为基础,应用各种人工修复体或修复材料,促进功能以及形态的恢复与重建。而单纯修复治疗义齿往往难以就位,并未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咬合功能以及美观性,且极易出现修复体折损情况,临床疗效不尽满意。
修复学与正畸学作为现代口腔医学的两大重要分支,两者具有共同的特性,与口腔医学以及美学均紧密相关。随着口腔学科技术的进步,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越来越深入,临床逐渐将正畸治疗应用于口腔修复,且已有诸多临床实践研究证实了其良好的疗效。在修复前进行正畸治疗,能够调整上下颌关系,并根据牙齿与颌骨的生理关系,调整上下牙齿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关的运动肌肉、神经,重新分配牙列间隙,调整牙轴倾度,更加符合口腔的生理状态。同时,修复前进行正畸治疗有效集中牙列间隙,能够为义齿创造就位道,为后续修复治疗创造良好条件,降低磨牙量,改善修复效果。诸多学者认为,在口腔修复中应用正畸技术治疗牙列间隙具有辅助治疗作用,通过正畸治疗能够维持基牙的直立平衡状态,避免或减少修复过程中对倾斜基牙的切削,保留健康基牙牙周组织。同时,对于牙弓内部以及牙弓之间位置分布不良者,直接进行修复治疗的难度较大,且将影响治疗效果,而通过X线片评价口腔疾病状况,针对性地选择正畸治疗方案,适当关闭或者开阔牙列间隙,能够为后期修复治疗创造条件。
口腔修复主要是解决牙列形状、大小、色泽等问题,而正畸治疗能够避免因单纯修复所致前牙过深、过浅覆合、覆盖或者咬合关系不良等问题,恢复患者的牙齿切割、美观以及发音功能,不仅可稳定修复效果,还可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求,更加符合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趋势。但在正畸治疗后需要一定时间的保持,部分患者难以坚持,且容易复发,此时,配合局部义齿、烤瓷熔附金属冠桥或者光固化复合树脂等进行修复,可获得满意的效果,相比于单纯正畸或者修复治疗可缩短疗程,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100%,相比于对照组的87.50%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6]报道一致,提示在口腔修复治疗牙列间隙中应用正畸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治疗后调查评估显示,观察组患者对面部形态、咬合关系、咀嚼能力、舒适美观度、发音能力以及治疗时间的满意度评分基本在8分以上,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正畸结合口腔修复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咀嚼、发音功能,改善咬合关系,提高美观性及患者的舒适度,缩短治疗时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牙齿功能以及美观性的完美结合。并发症统计显示,观察组仅3.13%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相比于对照组的21.88%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了在口腔修复中应用正畸治疗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在口腔修复中应用正畸治疗能够克服单纯正畸或修复治疗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满足患者的功能与美观性要求,减少修复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小梅。口腔修复中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6):17-18.
[2]胡必翔,谈龙。正畸后应用修复方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9):135-136.
[3]孙宝华,王培志,吴拓江,等。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前牙散在间隙[J].口腔医学研究,2010,26(6):903-904.
[4]王掌义。牙列间隙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0):1285-1286.
[5]查玮,应艳,何玉林,等。牙列间隙患者正畸与修复治疗后复发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05-2106.
[6]赵志才,马冰冰。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成人前牙散在间隙20例[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1):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