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大纲已发布,新大纲变化如何?有哪些增改考点需要注意?后续复习该如何调整?新东方在线考研名师团队及时为大家解析大纲变化,传授备考攻略。更多2019考研英语大纲、考研政治大纲、考研数学大纲、考研专业课大纲解析关注【2019考研大纲全面解析直播专题】,参与活动还可获取《2019考研大纲变动对比手册》,听直播,瓜分现金红包。
教育学原理大纲对比
节 | 2019年大纲变化 | |
一、教育学概述 |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 ||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3、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分支学科;元教育学【新增】 | |
(四)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 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新增】 | |
(五)教育学的价值【新增】 | 教育学的理论价值;教育学的实践价值【新增】 | |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一)教育的概念 | 1、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新增】 |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 ||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 教育是促进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的过程 | |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 ||
(五)教育的发展 | ||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 再生产理论【新增】 |
(二)教育是社会制约性 | 减去了“发展”两个字 | |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 ||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 民主化与教育变革;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变革【新增】 | |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 (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 |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 4、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新增】 | |
(三)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1、“个体社会化”变为“社会化” | |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 3、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新增】 |
(二)培养目标 | 2、幼儿园培养目标【新增】 | |
六、教育制度 | (一)教育制度概述(原为概念) | 2、我国教育基本制度【新增】 |
(二)学校教育制度 | ||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 3、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新增】 | |
4、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新增】 | ||
七、课程 |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 |
(二)课程类型 | ||
(三)课程开发(原为,编制) | 1、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泰勒的目标模式; | |
3、课程目标: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新增】 | ||
4、课程的范围、组织与结构 | ||
(四)课程改革 | 3、1949年以来(原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
八、教学 | (一)教学概述 | |
(二)教学理论及其流派 | 2、社会互动教学理论【新增】 | |
(三)教学原则 原为(五) | ||
(四)教学模式 | ||
(五)教学过程 原为(三) |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原为(八) | |
(六)教学组织形式 | 3、个别辅导与个别化教学;分组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 | |
(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
(八)教学评价与改革 原为(九) | ||
九、德育 | (一)德育概述 | |
(二)我国德育的基本内容 | 5、心理健康,原为《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 | |
(三)德育过程 | ||
(四)德育原则 | ||
(五)德育方法 | ||
(六)德育途径 | 德育课程与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 | |
(七)德育模式 | 社会行动模式,原为社会学习模式 | |
十、教师与学生 | (一)教师 | 3、教师劳动的特点;4、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二者前后顺序调整) |
5、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 原为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 ||
6、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 ||
(二)学生 | 2、学生群体与学生组织【增加】 | |
(三)师生关系 |
中外教育史大纲对比
节 | 2019大纲变化 | |
一、中国古代史 |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 |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实践 | 6.新增:“墨翟”,“教学”表述 7.新增:“老庄对社会文明的批判” 8.新增:“倡导‘耕战’的学派”, | |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 1.新增:“秦代的教育政策与措施” 3.太学、郡国学与鸿都蒙学改:汉代的学校 | |
(四)封建国家教育制度的完善 | 1.新增:“北魏的官学” 4.新增:“中外教育交流:新罗、日本留学生留唐;唐代学校教育对新罗、日本的影响” 6.新增:“重振儒学的卫道者” | |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 1.新增: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对学校教育的制约 3.新增:私塾教育的特点 | |
(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 ||
二、中国近代史 |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 1.新增: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教会学校课程;教会学校的性质与影响。 2.新增:太平天国的教育举措 3.《劝学篇》改为教育思想 |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 1.新增: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 |
(三)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 2.新增:蔡元培与资产阶级革命教育 3.新增: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改革 5.新增:中小学校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新增: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与干部学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 | |
三、中国现代教育 |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 2.新增: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实行与终结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 ||
(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 1.新增:论“教育功能” 2.新增:提倡“学校采用实用主义” 3.新增:定县调查与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 4.新增:乡村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5.新增: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探索 | |
四、外国古代教育 |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 4.新增:古代希伯来的教育:古代希伯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
(二)古希腊教育 | 1.新增:荷马时期的教育 2.新增:毕达哥拉斯的教育观 5.新增:体育论 6.新增:教育目的论 7.新增:道德教育论;和谐教育论;自然教育与年龄分期论 | |
(三)古罗马教育 | 4.新增: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教育活动 | |
(四)西欧中世纪教育 | 2.宫廷学校改为宫廷教育 | |
(五)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 | 1.新增:世俗教育;教会教育 删除:教育概况 2.新增:萨拉森帝国及各大食国的教育;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教育 删除:教育概况 | |
五、外国近代教育 |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 1.新增: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弗吉里奥的教育观;维多里诺的教育观;拉伯雷的教育观;蒙田的教育观;伊拉斯谟的教育观 |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 1.新增:培根、弥尔顿、赫胥黎论教育 2.新增:涂尔干论教育 3.新增:康德、费希特、洪堡论教育 | |
(三)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与教育思潮 | 1.新增:论健康教育,教育与教育管理思想 | |
2.新增:性善论与感觉论,女子教育论;卢梭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3.新增:和谐教育论 7.新政:西欧近代教育思潮:自然主义教育思潮;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 ||
六、外国现代教育 |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 |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现代教育制度 | 1.新增:《詹姆斯报告》;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初等教育的“共同化水准”和“多样化结构”、高等教育的《1992年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和《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 2.新增: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法》《国家与私立学校的关系法》和《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法》);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课程宪章》 3.新增:《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汉堡协定);德国统一以来的教育改革 4.新增: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5.新增: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 6.新增:1984年的教育改革,俄罗斯联邦的教育:《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与俄罗斯国民教育管理体制;俄罗斯国民教育体系的构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俄罗斯联邦的教育改革。 苏联教育思想:列宁的教育思想、克鲁普斯卡雅的教育思想、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
(三)现代欧美教育思想 | 2.新增:终身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
教育心理学大纲对比
节 | 2019大纲变化 | |
一、教育学概述 |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 ||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 ||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 |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 3.新增: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 |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 ||
(四)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 ||
三、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 (一)学习的一般概述 | |
(二)学习的联结理论 | ||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 | ||
(四)学习的建构理论 | ||
(五)学习的人本理论 | ||
四、学习动机 |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 4.新增: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 ||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
五、知识的建构 | (一)知识及知识建构 | |
(二)知识的理解 | ||
(三)概念的转变 | ||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 2.新增:迁移及其分类;迁移理论与研究;为迁移而教 | |
六、技能的形成 | (一)技能及其作用 | |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 ||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 ||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 (一)学习策略及其结构 | |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 ||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 ||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 3.新增:环境管理策略 | |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 (一)智力的基本理论(原为: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 |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 3.新增: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的过程 | |
(三)问题解决的训练(原为: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 2.新增: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 | |
(四)创造性及其培养 | ||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 |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 ||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 ||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
教育研究方法大纲对比
节 | 2019大纲变化 | |
一、教育研究概述 |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 |
(二)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 ||
新增:(三)教育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 | 1.教育研究的对象 2.教育研究对象的特点:境域性;整合性;模糊性 | |
(四)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 新增:3.公共性原则 4.操作性原则 5.检验性原则 | |
(五)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 ||
(六)教育研究方法及其层次(本节整体为表述改动) | 1.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 2.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 教育研究方法论(哲学与教育研究、数学与教育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研究等);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测量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的辅助技术(文献研究、教育统计、教育测量等)。 | |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 1.改: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教育问题 3.改:教育实践变革中产生的问题 |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本节主要是表述改变) | 1.问题有研究价值(价值性) 2.问题提出有现实性(现实性) 3.问题表述具体明确(具体性) 4.问题研究有可行性(可行性) | |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 1.新增: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 2.改:教育研究对象的确定(抽样),抽样的基本要求;抽样的主要方法 3.新增:教育研究方法的选定 | |
(四)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内容(本节主要是表述改变) | 1.问题的提出或研究的背景 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4.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5.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或条件 6.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 |
三、教育文献检索 | (一)教育文献概述 | |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删除:及主要分布) | ||
(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 | 3.新增:电子资料数据库的选定;检索词的设计;文献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 |
(四)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 ||
四、教育观察研究 | (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 |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 ||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 ||
五、教育调查研究 | (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 |
(二)问卷调查 | 3.新增:问题的顺序;相倚问题 4.新增: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
(三)访谈调查 | 新增: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完成访谈调查报告 | |
(四)测量调查 | ||
六、教育实验研究 | (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 |
(二)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 4.新增:单组实验、等组实验、不等组实验与轮组实验 | |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 ||
(四)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 | ||
(五)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格式 | ||
七、教育行动研究 | (一)教育行动研究 | |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 ||
八、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 |
(二)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 3.新增:SPSS在教育资料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
(三)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 ||
九、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 (一)教育研究报告的主要类型 | |
(二)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