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2018推免生接收办法
2017.07.26 15:02

  (一)招生奖励政策

  (1)所有推免生(含本校推免生)一律享受一等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

  (2)设立“优秀生源奖学金”,对来自国内“985”及“211“高校考生给予5000元/人的一次性奖励。

  (3)优先推荐推免生进入国际联合培养及攻读博士学位、“2+3”硕博连读。

  (4)设立学业奖学金,按照学生的学习、科研、论文、获奖、社会活动等综合评定,学业奖学金一等8000元/年,覆盖面70%至80%;二等4000元/年,覆盖面20%至30%。

  (5)为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学校设立学业助学金,硕士目前标准为6000元/年,全脱产学生覆盖面为100%。

  (6)建立由助教、助研、助管组成的“三助”体系,其奖助水平通常为300元/月至3000元/月不等,所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均能申请助教、助管、助研,每月将获得来自学校、学院或者是导师300到3000元不等的资助,覆盖面达到100%。

  (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http://graduate.cug.edu.cn/index.html)、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anzhao.cug.edu.cn/Index.aspx)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http://jgxy.cug.edu.cn/)是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通知与公告、政策与信息等的发布平台,请考生予以关注,及时了解最新招生动态。

  (二)各学位点简介

  (1)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我校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非地学专业,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立足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流领域,设有4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1个学科前沿领域,即“系统模拟与优化决策”研究方向;1个特色学科领域,即“资源管理工程”研究方向;2个传统学科领域,即“信息系统分析与电子商务”研究方向和“项目管理”研究方向。在未来5-10年,将本学科建设成国内先进、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并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3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和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40篇,其中SCI/SSCI 论文150篇。

  学院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聘请了多位楚天学者讲座教授,研究生不仅有机会接受来自国际名教授的授课,而且有机会通过他们到美、加等发达国家学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出国留学计划则为学生的国外学习和交流提供了资金支持。

  主要培养方向简介:

  系统模拟与优化决策:以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系统动力学、多主体(Multi-agent)建模、复杂网络、小波分解技术、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理论和方法,对国家、行业、城市等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系统进行模拟仿真,研究其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内在结构、运行规律以及管理复杂性,在国民社会经济系统、能源环境系统、金融股票系统、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以及网络舆情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该研究方向利用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商务智能、数据挖掘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前沿理论和方法,及其对各行业或企业等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营销方式的影响和变革,在企业资源整合、企业价值实现、企业间合作、电子商务活动给企业带来的变革、企业的信息战略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资源管理工程:该研究方向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在地球科学的传统学科和行业的优势,利用资源环境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动力学、博弈论、投入产出分析等理论和方法,研究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资源的供给、消耗和循环利用,及其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在地质勘查投资的社会与经济影响评估、矿产资源评价、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与保障、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区域水资源供给与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绿色矿山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项目管理:该研究方向立足于我校长期从事地矿行业项目所积累的项目管理优势,利用现代项目管理最新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的项目投资评估、经济效益评价、项目进度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等项目管理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土地整理、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预警,以及扶贫开发、建筑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

  (2)应用经济学(020200)

  1983年中国地质大学创办矿产经济管理本科专业,2000年获得产业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自设资源产业经济博士点,2006年获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排名第36,2013年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师42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23人,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楚天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有国外学习和交流经历的教师32人。在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2012年以来,承担中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其余各类项目13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3000余万元;出版专著12本,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国外学术期刊SSCI论文10余篇。

  主要培养方向简介:

  区域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研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带与城市群空间经济研究、区域创新、区域投资环境评价、区域城镇化等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大科学命题的科学问题,不断进行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咨询。

  金融学:研究现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经济的运动法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金融理论与政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保险精算、风险管理;资源型产业、企业在成长中的投融资问;研究资源型产业和企业在融资工具的使用、融资工具的定价、融资市场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该方向学科团队成员具有相关金融证券行业从业的经历,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国际金融理论和相关计量方法。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以产业发展的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焦点,研究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结构、组织和管理理论的新兴应用经济学,对形成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进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专业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产业规划理论和工具应用、能源与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与企业成长、产业发展的生态和环境效应。

  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际间商品与劳务交换过程中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学科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研究对象既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和现实情况。本专业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实现学科交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碳排放交易机制、国际贸易地理、矿产品与能源贸易、国际FDI的技术外溢效应等。

  (3)统计学(071400)

  统计学学科作为数学和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建立于1978年。我校于2004年创办统计学本科专业并成立统计系,于2001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应用数学和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统计学方向的研究生同期开始招生,2011年获批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立足于应用经济学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依托学校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基地、湖北省人民政府改革智库及武汉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基地四个学术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坚持科教融合,将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学术沙龙等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力,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该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5人,硕士研究生生师比为2.2:1。

  近年来,导师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5项,其他地方委托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1项,总到经费517.3万元,年均科研经费129.3万元。近5年共发表SCI或EI检索及国内CSSCI论文31篇,其中SCI或EI检索17篇。

  主要培养方向简介:

  数理统计:以许小平教授和杨球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各类数据分析中统计建模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研究线性与非线性统计模型的理论与方法,参数与非参数统计建模的理论与方法。

  空间统计:以徐德义教授和向东进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差与半方差分析、趋势面分析、小波分析。突出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地质、地理、区域经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及能源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数量经济:以奚先教授和程胜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各种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本方向主要研究特色体现在:用各种先进的数量分析软件研究建立宏微观经济计量模型;利用统计与计量经济方法实证研究资源环境效率回弹及扩散、气候变迁政策、环境污染空间效应、居民绿色消费及等资源环境问题。


MORE+

    相关阅读 MORE+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末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weisen@xdfzx.com,我们将及时外理

    Copyright © 2011-2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