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二战武大之路,我这里有酒也有故事,要不要来听。 --题记
2017年4月17日20:01,此时的我坐在北京一栋公寓楼中,思索着该以何种心情去书写我这两年的考研经历,感觉有一些情绪在喷涌而出但最终都归于平静,所有的酸甜苦辣随着考研的结束变得云淡风轻,我不会说什么你付出了就一定有回报、努力了就有成果这类心灵鸡汤,因为我明明知道有太多的人为考研付出了汗与泪却好像空手而归,就像我自己在第二次考研期间一度看到“功力必不唐捐”这几个字都会哭到崩溃,个中体会也许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了然,而我想说的现在并不是这些。
关于一战
我是一个二战考生,连续两年报考的都是武汉大学传播学学硕——传播理论方向,本科只是一个普通的二本,学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决定考武大也没有怎么纠结,仿佛就像买衣服,第一眼看中了就非要买下来,迷迷糊糊去考了,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是因为第一年我不够努力吗?我回想着自己因为不想被打扰,在声控的灯光下背书,背一会就跺一次脚,晚上在昏暗的、连男生都不敢去的、旁边还有面大镜子的长廊中背书,怕自己吃饱了犯困就连吃几个月的面包干的日子里背书,怕自己坐着困一天连站13个小时边走边背以至于qq运动记录每天6万步天天都是第一名……我该感谢这样的日子让我找到了一个方向,让我心无旁骛的朝着一个目标,让我在最臭美的年纪瘦了十斤,但最终却也只是感动了自己。
关于二战
考研到底难不难,我在大三决定考研的时候联系到了考上了武大的一位学姐,按她描述来看考研不应是这样艰难的一件事,而在我身边却也有为了考研奋斗了三四次的人,就是我本人在两次考研后对于这个问题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为是难是易衡量标准终归在于自己。
考研到底要选什么学校,在我第一年考研失败的时候,无数伙伴为我惋惜,觉得我的目标着实定的有些高了,我不知道如果第一年选择了别的学校现在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就像我也不敢说我第二年换了学校是否会如愿考上,毕竟现在很难说哪个考研热门院校竞争不强。
在第一年考研失利消沉了一阵之后,我立马投入了春招的大军,投了很多简历,专业对口的没几个,基本是房地产,要不是我爸的阻拦,估计这会应该在上海卖房子了,也没什么不好,想想去年后半年房价的疯涨……后来又考了选调生,二战期间还考了国考,省考,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嫌疑,因为是真的怕了,当身边的朋友一个个要么没考研直接工作了要么在读研,要么快要结婚有归宿了,只有自己还前途未卜是真的会有落差的。在微博上看过一句话:一旦考研,除非考上了,不然在未来的很久的一段时间都是心里的一个结,是一个执念。
很抱歉在这会大家疯狂搜集经验贴中的干货之际,扯了辣么多有的没的,其实只想说考研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每个别人的经验都只能参考难以复制,我也不好为人师,也不是高分大神,只能把自己两次的考研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在此写下。
关于初试
初试成绩:
第一次总分355分,英语62,政治74,专业课一107,专业课二112(这一年的分数线 370)
第二次总分365分,英语64,政治75,专业课一112,专业课二114(这一年的分数线 355)
准备时间:两次我都是九月份开始进入状态,可以说是准备的比较晚的了。
一、英语:客观来看近两年的英语一都是不难的(英语二听身边的小伙伴也是这么说的),考70.80分也是常见,但自己两次都是被英语严重拖了后腿,总结的教训如下:
1.单词相当无比的重要!
在第一次考研因为觉得自己英语底子还可以到后期一心就扑在专业课上,结果把英语单词都放弃了简直打脸,上了考场之后发现阅读理解都看不懂……所以单词千万千万不能放弃啊!
在第二次考研的时候我买了两本单词书反复的背,一直到坚持到考研的最后一天,另外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专门用来总结真题词汇,因为真题就相当于一本教材,而且真题中某些单词会不断重复出现,此类高频词就是重点关注对象,同时还要做到真题中没有一个单词不认识,不论是阅读还是其他题型,关于真题的运用下面还有具体阐述。
2.真题千万不要抛弃!
在第一次考研后期,我的复习重点都在专业课上而忽视了英文,这便犯了大忌,而且对待真题也只是了解原文大意、词汇整理而没有深入精读,第二次便吸取了这个教训,专门准备了4、5本笔记本做2005年到-2016年真题的全文精读,从原文翻译到文章框架分析、到词汇整理,句型分解到答案详解都集中在这些笔记本上,这些文章的解读不仅仅是阅读还包括完型与新题型与翻译,比较耗时耗力,不过顺便也是提高了翻译的能力。从来不论是学长学姐的经验还是考研机构的说词,真题都是相当重要的,不要像我这般掉以轻心,但是花费许久时间还是没能提升我的英语最终成绩其实还另有原因,请慢慢向下看。
3.心态一定要好!
考研就是一场心理战,我向来大考都比较容易紧张,在第一次考研英文后期因为基本放弃了单词背诵,当看第一篇阅读理解就有点发蒙,有太多单词半生不熟,好像有印象却不太记得什么意思,又加剧这种紧张感,第二次考研几乎又情景再现,一度让我情绪失控,但我立马去写翻译和别的题型换换脑子,从找回做题的感觉,最后慢慢读阅读发现自己其实都能读懂的,考研的心理战贯穿全程,好心态非常重要,应试模式之下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结果,让努力的过程转化成圆满的结果,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关键一环。
4.作文一定要有所准备!
英语除了阅读,作文也是一个大头,但是每每提到英文作文就不得不说到——模板。模板要不要?结果是肯定的,必须要!我的两次考研经历告诉我,考研的英语作文 都是有套路可寻的,准备好属于自己的套路,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为其他版块的题提供充足的时间。但很惭愧,这一点我做的也不是很好,我前期背诵了大量的范文,确实掌握了不少句型词句,但这些词句的内化需要很长的过程,我一直寄希望于能自己在考场上自由发挥,但实际一旦在紧张的情况下,脑子有时候真的不好使,所以我的建议是:第一步背诵,背诵历年的考研真题的参考范文包括自己积累的句子;第二步是默写,背完之后默写;第三部是原创,在背之余总结属于自己的模板,开头结尾,因为考的作文也是可以分类汇总的,有个人品质的包括乐观,独立,有包括社会道德的比如孝,有正面的素材也有负面的素材这些都可以总结相应的句型,上考场,东西多了也记不住,记得的都是自己印象深的东西。
二、政治
政治复习其实不用太早,太早那些背了也忘了,再有比较重要的时事热点也没出来,所以前期主要还是理解为主,因为自己作为一个文科生,高中政治历史也还可以,所以政治的复习相对比较轻松。
简单来说政治的复习分为两块:选择题和大题,选择题我刷了《1000题》两遍不到,而第一次考研只刷了一遍,真题我是选择性的做,因为政治有些题还是有时效性的,选择题刷题是一部分,其实还有一部分精力用在了背诵上,其实政治所谓的押题最终每个考研的人都能自己押出来,最终怎么答才是重点,马哲的大题也是有套路可寻,事先把所有的原理和对应的方法论自己整理背诵,对应材料相应写出再发挥几句即可。
三、专业课一(语文、法律、政治经济)
专业课一的复习我重点落在了语文的复习之上,一方面语文的分值最高有100分,而且基本有固定的考试范围,相比之下,法律、政经这50分就非常难把握了。
对于语文,我是自己整理了笔记,我并没有在乎大学语文的版本问题,因为我是把大学语文这本书从第一版到最新版的目录汇总下来,每一篇都进行了整理,因为每一篇都有考察的可能,除了外国文学那部分没整理因为好像从来都没考过。整理主要从这三块进行:1.作者简介,2.主要内容+文章主旨,3.艺术特色,主要是围绕书后的赏析来进行整理,此外在网上还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加以补充。而我在答题过程中也是按照整理的思路来进行的,给出一道题先二话不说把作者和文章内容介绍了,但也不能主次不分,答非所问。而且经验表明,语文在整理完笔记之后就背自己的笔记就好,而且要短小精悍,不要长篇大论,之前我在准备语文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太要求完美,跟前有很多份笔记就都想背全了,其实是没必要的,一张卷子150分用180分钟做完,其实就差不多1分1分钟,用15分分值的一道语文题来举例,就是15到20分钟必须写完,所以一题400字都算比较多的了,平时练习的时候在只要把每一篇的内容熟悉到能快速写下一页纸的程度就行,附加一句:建议古代部分短篇把诗词原文背下来,因为会考到一句诗词的赏析,所以篇目和诗文得对应起来,现代部分也是,可以在赏析的时候摘录出一些经典的原文辅助答题。
法律和经济其实我没有话语权,因为真的没好好把握,法律今年考了民事责任,法律基础的课本上是有的,但是自己没有背诵,还好今年的考到的供给侧也是政治热点基本上都能答出了,对于经济问到了宏观调控的目标我是凭着以为经验写出来的,总的来说不能法律和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常识还是必须得背诵下来,靠天收也是万不得已。
四、专业课二 (传播学、新闻学)
传播学的复习我主要集中在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这本书,传播学的框架比较好整理,可以按照传播学教程上的每一篇章来背诵记忆,当然也可以打乱的,基于传播学这本书我把传播学总的划分为传播学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还可以参考《单向度》这本书)-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直线模式、奥斯古德循环模式、系统模式,社会总过程模式)-传播的分类(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者(大众传播,把关人)--传播对象(受众)--传播媒介(媒介技术,麦克卢汉等)--传播内容(符号、讯息)--传播效果(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第三人、议程设置、知沟、框架经典理论的基本点及在现实环境中的变迁),总体来看就是可以围绕5W(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研究),其中重点章节就是传播效果和受众,但是《传播学教程》这本书的角角落落都是要记忆加背诵的,因为每一点都可能考到,比如问为什么大众传播是制度化的,什么是社会科学理论,自我传播这些,各种偏僻的角落也不能放过,以往传播流派也不常考,但今年就出了芝加哥学派,所以《传播学教程》这本书背个4.5遍也不为过。
传播学还有本天书,石义彬大大的《单向度》,这本书貌似看起来比较难懂,其实最为精华的是这本书中提到的每个人的观点,学硕近年来直接考察这本书的几率很小了,所以往往是积累这本书里观点辅助答题比如文化工业、单向度的人、文化霸权这些,另外还推荐大家看一本书——《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这本书以传播学中一些著名人物为主线,可以很好的与《单向度》进行互补,比如看到了马尔库塞这个人,通过西方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马尔库塞更为详细的介绍。
传播学的考察可宏观可微观,题目可以出很小的点比如休眠效应的一个辨析也可考察到拉斯韦尔5W的危机,拉扎斯菲尔德之后受众研究的转向,所以背传播学既要细致又要有整理出框架加以理解。
新闻学的复习我主要做专题真题、看论文、积累热点三块进行。
专题主题的确定来源于真题,我先把几年来的真题的关键词都列下来,发现有非常多的高频词汇,比如新闻价值,新闻客观性,新闻舆论、新闻自由这些,从这些角度入手,我先是汇总了参考书上相关的基本知识点,比方说新闻价值,一般书上都会说五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接着我再就新闻价值这个关键词去知网上搜索,先看武大老师有没有相关的论文提及,在看学术界的大牛的一些观点,比如黄旦学者对于新闻价值的研究比较多,李沁学者提出的沉浸传播泛在传播,在这种环境下我的认知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也会大大改变,时间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无处不传播无时不传播,接着将这些观点与思考全部积累在笔记,最后我将关键词是新闻价值的真题全部罗列下来,进行分析与解答,于是在不断搜素资料的过程中,对于真题的解答于是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最终我也会发现从学长学姐那里买来的专题都是辅助自己思路的一种工具,毕竟不是标准答案。所有的事物都要与时俱进,因而专题的整理万不可离开自己的手,随时不断的填充往里面补充新东西。
在第二次考研期间我也是在知网上下载了很多论文,有几百篇,因为看论文其实也是为了给答案锦上添花,所以我主要看论文的摘要和分析思路,加上论文中的一些案例素材,积累精华的观点到笔记中。
一般每年考研大家都会比较关注热点,不论是学界热点还是社会热点,因为这也是考研的热点,但是如果比较武大和其他院校的真题会发现武大热点的比重真的是相当低,这也是武大与众不同之处可能还是偏重学理,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准备热点没用,在答题过程中,提出观点之后都是需要案例支撑,而这些都是需要在日常积累。
PS:热点解析做的比较好的就是传媒人网,每一个热点的分析都非常的全面详细,所以每一个热点案例都可以当中一个专题分析,关于热点还有比较火的书《传播学热点解析80讲》,作者是传播学小王子孙详飞,每年考新闻的基本人手一本,总结了各种热点,也提供了很多分析角度,但是由于内容太多,就非常碎片化提供都是一个个角度,传媒人网的热点解析就是非常详细板块化,二者可以互补。还有就是陈力丹老师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这本书就和小王子的书又不一样,小王子偏重社会热点,陈力丹老师偏重学术界的热点,从而从另一个视角开阔思路,当然也更可以提升答题逼格。
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我想说我的经验教训:
1.千万不能死记硬背
第一年我无时无刻不在背书但收效甚微,因为完全就是在死记硬背,把笔记当标准答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停留在非常基础的层面,对于真题也不分析,论文看了也不积累,最终导致思维非常狭隘。
2.信息超载之下要懂得取舍
考研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信息的超载,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怕错过了,更是一种信息恐慌,我当时就是各种资料收集,想把一切都整理在笔记中,但是新闻传播学始终是一个灵活的学科,热点不断,无法将所有的点都准备周到,其实最终上了考场,能写出了都是记忆非常深刻的知识点,所以更为重要的明白如何做题的思路,而不是纠结标准答案到底是什么。
3.不要一味求高大上,连怎么说话都忘了
考研中有个误区,觉得满篇高大上的专业术语看起来逼很高,我曾经一度也是这么认为,后来发现自己做题出口都是术语,一句话堆积三五个术语,连自己最终都忍不了自己写出的语言,因为有些专业术语自己并不是真的懂它的背景,仿佛那些话成为刻板套路逢题就答上,其实这些术语是可以为自己的答题增加亮点,但绝不能偏离基础的理论知识,不要本末倒置,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