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考点狂背:法治观念和法律权威
2016.11.15 16:14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一定要好好梳理下各个科目的重要知识点,把框架搭建起来,在把握全局之下,针对重点、考点进行深度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刷题来查漏补缺和深化记忆。下面新东方在线分享思修与法律基础中法律部分第二节的重要考点,大家记一下。

  第二节 树立法治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真题示例】

  (20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其中,公平正义是

  A.社会主义法制的价值追求 B.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要求

  C.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内容 D.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使命

  (201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其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和

  A.公平正义 B.自由平等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C级知识)

  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2015.37)(C级知识)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B级知识)


 法治德治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表现形式和违反规范后承担的后果不同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体现的是规则之治。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2.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分析题考点)(A级知识)

  (1)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充分利用每年12月4日这一法律规定的国家宪法日,普及宪法知识。

  (2)加强宪法实施。引导公民把宪法作为必须践行的准则,真正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3)坚持党的依宪执政,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尊重宪法、学习宪法、执行宪法和维护宪法,并带头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做宪法实施的表率。

  3.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B级知识)

  我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西方宪政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制度基础
       不同
建立在资本主义宪法基础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的根本利益
领导力量
       不同
表面看,是不同政党轮流执政,其实都是资本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权利主体
       不同
其民主下的选举,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利益集团或少数精英集体力量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权力行使
       方式不同
实行三权分立,通过分权制衡来维护资本和资产阶级利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1.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C级知识)

  法治思维方式是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2)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3)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2.法治思维的特征(B级知识)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法治思维人治思维
依据上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本质是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它主张凭借个人尤其是掌权者、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
方式上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施、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价值上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民主之名搞乱社会。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虽然有时也强调集思广益进行治理或作出决定,但主要表现为少数个人的集权专断
标准上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当法律的权威与个人的权威发生矛盾时,强调个人而非服从法律的权威。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C级知识)

  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1.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2.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也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制约原则可以概括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分配和占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2014.13)

  (1)权利公平:包括三层含义:①权利主体平等。②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③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2)机会公平:包括:①起点平等:国家和社会要积极为社会成员的发展创造条件,并努力创造平等的起点。②发展平等:社会成员的发展进步权要受到同等尊重,不断拓展社会成员的发展领域。③代际平等:不仅要关注当代人的平等机会,还要考虑后代人的机会平等。

  (3)规则公平:包括:①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②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③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

  (4)救济公平:包括:①司法救济公平。②行政救济公平。③社会救济公平。

  4.人权保障。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①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②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③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④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2016.14)

  5.正当程序。正当程序具有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真题示例】

  (2016)我国宪法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为一项基本原则,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其中,宪法保障是

  A.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B.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C.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D.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三)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C级知识)

  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

  4.养成守法习惯。

  三、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2011.11)(C级知识)

  【真题示例】

  (2011)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和尊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

  A.法的强制性 B.法的不可违抗性 C.法的合理性 D.法的规范性

  (一)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1.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2011.31)(C级知识)

  (1)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2)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3)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4)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2.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分析题考点)(A级知识)

  全体社会成员都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的底线和红线。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法律权威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和关键。

  (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真题示例】

  (2011)有位法学家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等于形同虚设。”这句话表明,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由此可见

  A.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

  B.法律权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强制力的基础之上

  C.法律信仰与宗教信仰没有本质的区别

  D.法律信仰是法律制定和执行的根本依据

  (二)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分析题考点)(A级知识)

  1.信仰法律。应当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树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观念,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认同感。对法律常怀敬畏之心,常思敬重之情。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法律要发生作用,全社会都要信仰法律。如果对法律不信任,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而总是找门路、托关系,或者采取极端行为,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

  2.遵守法律。要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参与社会活动,实施个人行为,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违反法律规范。处理问题、作出决定时,要先问问在法律上“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否合法可行。在处理守法与违法的关系时,要防微杜渐,防止因小失大。在面临选择的重大关头,要依法冷静权衡,防止头脑发热或心存侥幸而铸成大错。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要树立法治意识,学习和掌握工商企业法律规范、知识产权法律规范等,运用法律推进创新,转化成果,保护产权。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要法字当头,依法化解,谨防采取非法方式导致关系的紧张与事态的恶化。

  3.服从法律。应当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一切依据法律和事实作出的决定,真心接受与认可,自觉予以执行。

  4.维护法律。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对违法犯罪行为,要敢于揭露、敢于抵制;坚决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消除袖手旁观、畏缩不前的恐惧心理,抵制遇事回避、私下了之的惧法现象。

MORE+

    相关阅读 MORE+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末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weisen@xdfzx.com,我们将及时外理

    Copyright © 2011-2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