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西综考研常见问题及解答:神经元之间作用方式
2014.11.25 14:11

    医学考研涉及知识点众多,因此会遇到各类难解的问题。在考研复习中,考生就需要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现在是冲刺复习阶段,对于悬而未解的疑难点考生要抓紧时间弄懂。下面是新东方在线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西综考研常见问题及解答,希望能够助大家一臂之力。

2015西综考研常见问题及解答:神经元之间作用方式

  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突触连接:神经元之间互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根据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互相接触的部位不同,把突触分为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3类。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有大量突触小泡,其中贮存神经递质。

  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经突触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过程称突触传递,一般包括电—化学—电三个环节。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其轴突分支末端时,使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内流,促使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小泡破裂释放出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改变。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将促使突触后膜提高对Na+、K+、Cl-,特别是对Na+的通透性,主要使Na+内流,从而引起局部去极化,此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当这种局部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即可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扩布性兴奋。当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时,则提高突触后膜对K+、Cl-,特别是对Cl-的通透性,主要使Cl-内流,引起局部超极化,此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的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效应。根据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影响的不同,突触又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类。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中枢神经内还存在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单胺类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分支上有大量结节状的曲张体,其中的小泡有递质贮存。当神经冲动抵达时,递质即从曲张体释放出来,与附近效应细胞的受体结合而发生信息传递效应。因为曲张体并不与效应细胞形成通常所说的突触联系,故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3)缝隙连接

  神经元之间的缝隙连接,是指两个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其间隔有2~3nm的间隙。由于连接部位的膜阻抗较低,可发生双向直接电传递,故有助于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

    考研初试迫在眉睫,还有1个月的时间,希望大家努力复习,事半功倍。


MORE+

    相关阅读 MORE+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末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weisen@xdfzx.com,我们将及时外理

    Copyright © 2011-2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