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是历史学考研的重要科目,对于历史学专业课的复习需要考生把握历史脉络,统筹历史发展,将平行和交叉的历史时间和知识点捋清,把握好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够在脑中形成稳固的知识图谱,加深理解和记忆。下面新东方在线小编和大家一起分享世界史各阶段重点要识,帮助考生筑建知识框架,为后续复习打好前奏。
下面请看2015历史学考研之世界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大战前夕:1933 年德国纳粹党夺取政权后,利用西方民主国家对苏联的恐惧和维持西方世界内部和平的侥幸心理,逐步推进对外扩张计划,先后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强迫罗马尼亚签订奴役性经济协定,并准备随时袭击波兰,推动了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1936 年德奥协定:30 年代初,纳粹德国的扩张格局尚未完全显露,法西斯国家之间的利益格局未经充分协调。1934 年,德国首次夺取奥地利失败。1936 年下半年,英法的靖政策使国际形势转而有利于德国。1936 年7 月11 日,奥地利与德国签订一项秘密协定和一份公开发表的公报,德国基本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和外交。
(2)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伴随着对外扩张的推进,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之间出现了集团化的趋势。1936 年10 月25 日,意大利和德国在柏林缔结正式协定,承认彼此的对外扩张战略并划分了扩张重心,形成“柏林—罗马轴心”。同年11 月25 日,德、日正式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及秘密附件。1937 年11 月6 日,意大利加入协定。在反共产国际的旗号下,初步形成了号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法西斯侵略集团。它不仅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也针对西方民主国家,意味着战争威胁的迫近。
(3)苏台德事件:捷克斯洛伐克地处欧洲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希特勒力图以此作为其向欧洲扩张的据点,遂于1938 年4 月,利用捷西北边境苏台德区的德意志少数民族问题挑起叛乱,力图将苏台德区并入德国。5 月中旬,德国向捷边境集结军队,捷政府发布动员令准备抵抗,引发了“五月危机”。在英、法、苏联等国的干预下,危机最终以德国的妥协告终。
(4)慕尼黑协定:五月危机以后,希特勒继续推行侵捷计划,英、法政府在其日益显露的扩张意图下步步后退。1938 年9 月中旬至9 月底,英国首相张伯伦先后三次飞往德国进行斡旋,力图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以换取和平。9 月29 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次日签署《慕尼黑协定》。该协定将绥靖政策推到极致,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改变了欧洲的战略形势,加速了世界战争的到来。
(5)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计划在9 月初进攻波兰。为避免出现与英法和苏联两线时作战的局面,希特勒决定此前对苏联作出重大让步,换取苏联的中立。而苏联则担心一旦卷入欧洲战争,即将面临德、日在东西两线的夹攻,而英、法、苏三国谈判的破裂又使之无法指望从英法得到帮助,因此被迫决定与德国进行政治谈判。1939 年8 月23 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与苏联领导人签订了为期10 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的签订表明,面对法西斯逼人的扩张态势,英法苏等主要欧洲国家最终未能及时组成起强有力的反法西斯联盟,战争的爆发在所难免。
(6)绥靖政策
①绥靖政策是指20 世纪30 年代初期以来至二战之初,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行为的妥协、纵容政策。对德国纳粹政府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中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扩军备战的举动,英法政府采取纵容态度。1935 年6 月18 日,英德海军协定的签订意味着德国违背和约、扩军备战政策的合法化。1938 年以后,对于德国吞并奥地利、谋夺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更为明显的扩张行为,英法始终忍让退缩、甚至协助促成。欧美国家还默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对日本在远东的一系列扩张行为,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抵制措施。
②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首先在于欧美国家对于法西斯国家始终存有侥幸心理,设想通过妥协退让、牺牲小国和弱国利益来满足其扩张欲望,避免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及对本国安全与利益的威胁。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力图利用法西斯国家钳制、对抗苏联也是绥靖政策形成的重要因素。另外,法国国内政局不稳,无力独力坚持强硬的对德政策,最终也走上绥靖道路。
③英法美等国的妥协、姑息绥靖政策,使得集体安全体系无法建立,而法西斯侵略势力却发展壮大,世界大战的危险日益临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并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后,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条件成熟了。
1939 年9 月1 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 月3 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大战全面爆发。但战争初期,英法并未放弃绥靖立场,以至错失良机,法西斯德国在短期内迅速攻占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和比利时,战火终于延及英、法。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意味着战争的边界扩大到世界范围。
敦克尔克大撤退:1940 年5 月10 日,法国战役开始。德国彻底修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而英法盟军却墨守成规,错误估计德军进攻方向,结果为北路德军所牵制,中路德军则穿过阿登山脉,跨入法境。5 月23 日,败退的盟军被包围在敦克尔克。次日,德军停止进攻,33 万英、法军队得以逃回英国,史称“敦克尔克大撤退”,它标志着英、法盟军战略部署的失败。
不列颠之战:1940 年5 月,丘吉尔出任首相,英国对战争的态度完全改变。法国投降后,希特勒对英国发动和平攻势,遭英国拒绝。希特勒首先对英国发动空战,力图夺取制空权。8 月中旬,发展为大规模空战。从9 月开始,德国空军把重点改为对伦敦进行报复空袭,从11 月至次年5 月,又改为对工业城市进行分散轰炸。不列颠之战以德国空军惨败告终,成为希特勒自从战争爆发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挫,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莫斯科战役:1941 年6 月22 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大规模突袭。由于苏联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判断失误,致使苏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但苏联迅速组织反击。9 月和11月,德军先后两次对莫斯科发动大规模进攻。1942 年初,德军被赶出莫斯科州。莫斯科战役的失败是德国继不列颠空战失败之后一次更大的失败。
偷袭珍珠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面临北进与南进两种选择,经过权衡,最终因大部分陆军无法从中国脱身而决定坚持南进方针,与美英一战。为排除美国的武力干预,日本一面与美国谈判,一面秘密策划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1941 年12 月7 日,在美国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日军联合舰队对珍珠港进行了猛烈狂轰,美国损失惨重,突袭取得重大胜利。12 月8 日,美、英对日宣战,随后,“自由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也对日宣战。12 月11 日,德、意对美宣战,美、中、拉丁美洲国家对德、意宣战,形成真正的世界规模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战役失败后,1942 年6 月下旬,希特勒在南线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是进攻的重心。由于德军在高加索战役中被打败,斯大林格勒战役遂成为决定苏德战场乃至整个东线胜负的关键。德军虽于9 月底攻入城南,但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被陷城中,始终未能攻占全城。1943 年初,苏联发起进攻,并与1 月底、2 月初迫使德军投降。随后解放了北高加索、罗斯托夫等大片地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牵制并消耗了德军的主力部队,打乱了德国的核心战略部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阿拉曼大捷:1942 年7 月1 日,德军的隆美尔非洲军团在北非的阿拉曼地区大败英军,引起英、美的极度担忧。经协商,两国制定了在西北非登陆,与在埃英军配合,包抄德、意军队的战略计划。10 月23 日,英军从阿拉曼发动进攻,大败隆美尔,将德、意军队赶出埃及。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又一个转折点。
中途岛之战:1942 年4、5 月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一再受挫,日本侵略者遂决定对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的前哨——中途岛发动进攻,消灭美国残留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战前,美军已破译了日军进攻中途岛的全部情报,占据了防御和指挥优势,战斗一开始,日军就陷入被动,损失惨重。6月5 日,日军总指挥山本五十六下令停止进攻。中途岛海战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势,是太平洋战场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瓜岛之战:中途岛海战之后,战线转到西南太平洋。美军打算转守为攻,日军则转入固守,瓜达尔卡纳尔岛成为双方争夺以落实其整个战略部署的关键。1942 年7 月,日本率先到达该岛施工。8 月7 日,美国占领了瓜岛,由此展开了长达半年的争夺瓜岛之战。1943 年初,日本承认失败,2 月岛上日军全部撤离。瓜岛之战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成为美军反攻的起点,日本则损失惨重,从此完全转为退守,太平洋战场的局势逐步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