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左”倾和右倾: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来自法语。史学界普遍认为“左派”和“右派”这一对词语诞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制宪议会上,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的议员与处于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的议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同年9月的制宪议会会议上,第一、二等级的议员大都坐在议会右边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级的议员占据了左边的席位。
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语言中,在词汇中便出现了"左派"与"右派"一对政治概念。进步或激烈者称为"左派","倒退"保守者称为"右派"。
1右:保守一些就是右。
2左:激进一点即为左。
所谓左派右派之分是个历史的产物,这个资产阶级革命中所诞生的名词,又被马克思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引申。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或无产阶级的立场,所谓左派就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人群。右派是代表着逆历史前进方向的势力。
有一个经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问题就是左倾和右倾的区分。同样是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因为对现实的认识不一致,因此就产生了对采取何种措施的分歧,认识落后于实际情况的,我们叫做右倾,认识超前于实际情况的,我们叫做“左”倾。
二、民族资产阶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将资产阶级明确区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明确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他们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但在某一特定时期,又有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的助手的危险。因此,对他们要采取慎重的政策。
据此,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革命的动力之一,在政治上,保护、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并最终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其中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是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力量,同时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在经济上,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接受了和平赎买,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团结、教育、改造了资本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我党主要要防止“左”的倾向,防止出现侵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行为。
成功经验:严格区分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不同措施;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三、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都涉及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革命一般是指解放前的土地政策的推行。土地改革则是指解放后的土地政策的推行。
1.土地革命:
①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到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条比较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限制富农。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③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
2.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对富农政策,从保存富农经济到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经济。在对待贫农、中农、富农、地主的政策上的区别,只需明确土地革命总路线即可。
鉴于本文篇幅有限,更详尽的重难点知识解析及典型例题的解析请参见《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配套强化指导》,以及海文出版物《基础训练精编120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