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学校研究生就业形势怎样?毕业后主要去向如何?
吴萍:学校近几年的就业率一直高于北京平均水平。2012年我校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7.39%,较2011年同期升高0.43%。其中博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7.89%,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7.22%。从研究生就业形式看,签订就业协议552人,灵活就业150人,考博39人,出国5人,分别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76.06%、19.58%、5.09%和0.65%。
按初次就业率统计,签订就业协议和灵活就业的702名毕业生中,564人在京就业,其中50人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远郊区县工作;京外就业的有138人,其中8人选择西部地区。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医疗卫生单位仍是我校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占就业研究生总数的73.12%,选择去医药企业的研究生占5.87%,另外分别有3.79%和3.26%的毕业生选择高校和其他事业单位。
2010届至2012届研究生在京就业的平均比例为66.96%,其中外地生源留京的比例为61.77%。
由于近几年三甲以上医院对学历的要求增高,所以选择毕业后继续读博的硕士研究生数量增加。
记者: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哪些学科比较强?
吴萍:除了前面提到的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进行的改革之外,我校在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改革当中也采取了许多创新的举措:建立了以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文化底蕴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强化导师责任意识、导师水平动态评估、导师资格退出机制为基础的导师队伍建设体系;以引导、监控、沟通服务为导向的评估机制和管理数字化、标准化、细节化,决策科学化的质量监控机制相结合的管理保障体系,合力打造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医学人才,带动了学校及其18家附属医院医、教、研水平显著提升。
去年学校实施了系统的改革措施,如整合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模式,保证研究生临床轮转的时间;新开设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ldquo;桥梁课程”,强化研究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强化临床实践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培养与考核要求并轨;同时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培养,确保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又具有科研潜质的临床适用性人才。
我校目前有神经生物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心血管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外科学(神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等8个国家重点学科;有内科学(消化系病)及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全科医学是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是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口腔临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
记者:考生如何选择本校的研究生专业?
吴萍:临床学科无疑是考生报考的焦点,特别是神经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眼科学和耳鼻咽喉科学等专业竞争比较激烈,考录比近10:1。基础专业相对报考的人数较少,但我校的许多非临床学科有很强的学科特色,如神经生物学的神经变性病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卫生政策与卫生法学方向等。考生要充分了解各学科和相关导师的研究方向,结合个人的学历资质、知识水平、学术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报考专业。
记者:根据往年情况,对考生参加初试、复试有什么建议?
吴萍:建议考生在报考时根据自身情况理性选择专业,充分备考,不仅要重视初试,还要全面准备复试。学校复试内容包括英语、专业课考试以及技能考核。这三项各占100分,一项不及格就不能被录取。此外,复试考核成绩占最后录取成绩的50%,因此考生备考时不仅要准备书面知识,也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