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多达699万,毕业人数创1949年以来最多。因签约率低,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厦门高校的大学生,如何度过“史上最难就业年”?连日来,记者走进厦门大学等一批高校,与应届毕业生面对面,记录、解剖最难就业路上的酸甜苦辣,并解读一批成功的应聘经验。
在调查中,记者注意到,即便是一些名校的优秀毕业生,不少也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一次次“撒网”似的投简历后,才获得录取通知书。他们中,投出上百份简历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多达三百多份。他们一次次投简历的艰难经历,正是“史上最难就业年”的一个缩影。
招聘会现场
人物
300份简历 女研究生炼成“简历牛人”
“朋友中,我是求职最早,最晚拿到录取通知的人。”就读厦大化学工程研究生的小丁表示,在最难求职年中,是坚持和执着,让自己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
据了解,小丁的求职路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了,投递的网络简历达200多份,纸质简历近百份。为求职,小丁辗转广州、福州等地,开销不下5000元,最终收获广州一家知名外企项目研发的工作。
“没想到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工科专业需求量减少,逼着我去多投简历,‘撒网’似的。”小丁表示,自己早就做好了准备,第一份简历,小丁研二暑假便提前做完。
说起第一份网上申请,小丁坦言,自己毫无头绪,一份十多页的简历,自己制作近3天,直到完成十几份之后,才变得得心应手。效率提高了,小丁在11月份之后又连续提交了近百份简历。
除此之外,为适应不同岗位需求,小丁还备了双份简历,“一份偏重工科,跟技术相关的,我就增加科研成果,与技术无关的,我就强化自己团队协作及活动组织能力。内容控制在一页范围内,中英文两份,且保证句头句尾不顶格。”小丁还说,许多同学投递简历时,往往没有自荐信,“虽然没有要求,但却很重要,相当于简历的提要,如果能让人眼前一亮,那就能在成百上千的简历中脱颖而出了”。
小丁说,如今自己的简历成了系里传阅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