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日报》以《研究生就业难问题2013年显得尤为突出》为题,报道了广东省研究生普遍遭遇的就业难问题,文中被采访对象一句“读了7年书原来什么都不会”在令人感到阵阵凉意的同时,也值得仔细思考一番。
其实,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新现象,在前几年的就业市场中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显现。“高不成、低不就”是许多HR对于硕士们的一致评价。一项调查也显示,研究生就业压力已经超过了本、专科生。可另一方面,2013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76万人,考研热度持续升温。
一面是不太理想的就业环境,一面却是丝毫不减的报考热度,那么出现上海青浦区城管招工百余名硕士报考的报道就不足为奇了。究其原因,社会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学历越高就业越好”的惯性思维恐怕首当其冲。大多数考研者认为,只有上了研究生才拥有不一样的“起点”,才拥有拼杀就业市场的利器,才具备了在单位升迁发展的更大优势。“研究生”的确被人们当作未来成功的重要砝码。
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在迎合社会对学历的需求,特别是对“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才的需求”。在供需两方面的助推下,研究生教育继本科教育之后,显现了“职业化”的趋向即一切以就业为指导。在不少研究生院里,就业竞争取代了学术气氛,拼凑论文取代了潜心研究,教学相长越来越敷衍了事,专业实习变成了就业“演习”……最终,硕士毕业生越来越多,而培养质量却没有同比例增长。
到了今天,研究生在就业市场所感受到的压力或许并非坏事,这种压力也应该为相关方面提个醒,研究生教育已经到了需要回归本真的时候了。
对于大多数教育事业发达的国家来讲,研究生教育是标准的学术研究教育,是不折不扣的精英教育,其首要功能是学术研究和创新训练,培养“学术人才”。对于学生来讲,研究生应该是对学术有着浓厚兴趣和志向的本科生所选择的深造方向;对于国家来讲,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学术和科研的中坚力量的孵化机构。
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实际上,国家的各个领域都极其渴求一批顶尖人才来引领前进的方向。一个毕业生能否在就业市场拿到“瓷器活”,究其根本在于自己有没有“金刚钻”。简单来说,我们的就业市场需要的不是一批与本科生、专科生抢饭碗的研究生,而是一批具备发展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潜质的研究生。
培养这样的研究生,既是研究生教育应该“回归”的方向,也是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人生道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