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博士学位是一个对学术水平和个人能力有极高要求的学术旅程。想要成为博士生,通常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和要求。以下为大家介绍2025年博士报考条件,一起来了解下吧。
博士分为学术学位博士和专业学位博士,不同的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讲讲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的报考条件和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报考条件。
2025年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
1.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1)拥护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的体检标准。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在职人员,必须获得学士学位(即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工作6年或6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已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并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两项:
①已修完所报考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及选修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提供授课单位成绩证明),并通过国家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外语水平考试(获得合格证书)。
②近5年已在所报考的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或2篇以上的学术论文(以第一作者)。
③在相关学科专业以主要获奖人(排名前3名)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④在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取得重大成绩的证明材料。
(6)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规定办理。
2.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1)符合“1”中第(1)、(3)、(4)各项的要求。
(2)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考试舞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以及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3)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4)已完成规定的硕士课程学习并且成绩优良,一般要在本专业排名前40%。
(5)选拔范围为全日制在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6)申请者必须攻读全日制非定向就业博士生。
3.以直接攻博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1)获得硕士推免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2)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考试舞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以及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3)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4.以“申请-考核”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1)符合“1”中第(1)、(3)、(4)各项的要求。
(2)申请者须是具有硕士生推免权高校或知名科研院所毕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应届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取得硕士学位),或已取得QS排名前500名以内的国(境)外大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须持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发的认证书)。
(3)申请者硕士阶段课程成绩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已经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若干与申请专业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或取得其他相应的科研成果。且符合学院“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实施方案的申请条件。
(4)申请者必须攻读全日制非定向就业博士生。
2025年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
1.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1)拥护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的体检标准。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在职人员,必须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一项:
①主持或者参与国家重大或重点工程项目。
②获得省部级(含国家一级学会)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二等奖以上。
2.以“申请-考核”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1)符合“1”中第(1)、(3)、(4)各项的要求。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3)已获得硕士学位(在境外获得的学位需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已经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本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若干与申请专业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或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取得突出成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
(4)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在职人员,必须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一项:
①主持或者参与国家重大或重点工程项目。
②获得省部级(含国家一级学会)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二等奖以上。